珍贵的壁板诗


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块不寻常的壁板。虽然时光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却依然显示出它的灿烂光辉。

壁板上写道:

“我们是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大队士兵,驻扎在此数十天,多蒙蛟洋列位同志恩泽招待我们,比兄弟手足更好得多。

我是赣南宁都住,真正革命到这路。

军长下令要包围,一心打倒陈国辉。

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尽死江河中。

我军得胜希望大,陈贼全部都失败。

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

我伤非小不相当,副官吩咐到后方。

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

姜立生提笔”

这首壁板诗,记载了红四军三打龙岩的光辉历史。

1929年4月下旬,蒋桂战争告一段落。5月中旬,粤桂战争又在广东爆发,闽西大小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先后加入了讨桂阵营,闽西南地区的守敌一时处于相对空虚状态。抓住敌情变化这个有利时机,毛泽东、朱德、陈毅于5月19日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出发,进军闽西。20日,红四军在长汀水口渡过汀江,突入闽西腹地,向闽西重镇龙岩急速行进。5月23日清晨,红四军向龙岩发起进攻。第一、三纵队首先攻占龙门前线阵地,击溃敌第一补充营,迅速突入龙岩的西门。红军三个纵队分别从南门、北门攻入城内,向敌指挥部攻击。敌军顿时大乱,失去控制,争先恐后地从东门夺路向漳平永福方向逃命。

红四军首次攻占龙岩,一举重创陈国辉守军,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闽西人民。6月3日拂晓,红四军第三纵队与闽西地方红军相配合,发动了第二次攻打龙岩的战斗。部队分南北两路,首先占领周围山头,然后向西门进攻。第三纵队入城以后配合地方武装肃清反动武装,没收地主豪绅财产,分配给穷苦工农。

红四军二占龙岩后,参加对桂战争的陈国辉深恐老巢被端,立刻率主力返回闽西。红四军前委,命令部队主动撤出龙岩城,以便在适当的时机歼灭敌人。陈国辉以为红军不敢与之作战,趾高气扬地率部队于6月16日上午开回龙岩城。陈国辉率主力回到龙岩,以为红军已退至赣南,因此在城里大肆铺张,举行“庆功祝捷”活动,对红军毫无戒备。这时,前敌委员会在新泉决定奔袭龙岩,彻底消灭陈国辉。6月19日拂晓,红四军分两路抢占了龙岩周围的高地。三纵队首先在北门发起攻击,同时以一部分主力埋伏于东门外东宫山上,以备袭击逃窜之敌;二纵队沿龙门大道向西门进攻;一纵队则从南门攻城。

陈国辉部遭到红军的突然袭击,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应战。红军在城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把敌人压缩在几个院子里。大部分敌人缴械投降,余部企图往东宫山方向逃窜,结果遭到红军的伏击,全部就歼。陈国辉化装成士兵,逃回闽南家乡。这次战斗共歼敌2000多人。

红四军前后三次攻打龙岩,许多英雄儿女把一腔热血,洒在闽西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壁板诗作者姜立生就是这些英雄之一。他在第三次攻打龙岩战斗中,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不幸负了重伤,被送进蛟洋红军医院治疗。养伤期间,在床头壁板上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诗歌表达了军民之间浓厚的阶级感情,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为名、不为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革命到底的崇高精神。

感言

永定区虎岗镇干部刘育强:

诗歌中描述的“比兄弟手足更好得多”“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充分体现了“军为百姓、百姓爱军”的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浓浓深情。

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只有深深扎根基层,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心中有百姓,要做到脚下有泥土,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心中有百姓,要做到肩上有责任,聚焦百姓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才能让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心中有百姓,要做到胸中有正气,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记者 施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