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香灯耀畲乡
□ 杨国栋
上杭县与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特别有缘。“上杭”,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素有“建筑之乡”“诗画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上杭的嘹亮山歌,恰恰有着《诗经》之比、兴、赋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特别讲究山歌的民俗风情和韵律韵味,曾经受到过一代文学宗师鲁迅先生的喜爱、赞赏与收藏。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们所见到的庐丰畲乡,从远古至今,都以丰茂广袤的芦苇闻名八闽。庐丰,原为“芦丰”,因辖区内有“三丰”(丰康、丰乐、丰济),并且盛产芦苇,改为庐丰,即《诗经·蒹葭》所描述的浩瀚草海,连绵草被,绚烂景色,让后人无不领略到自然与文化诗文的深厚浸染。
依我的理解,庐丰畲乡农历“三月三”声势浩大的民俗盛典,隐含着浓烈的蒹葭芦苇风情,展示着畲民千百年来对于草木土地的深厚情感,在“山哈”山歌的呼啸声中彰显出广大畲民热爱土地和草木山野的深度情怀。上杭畲乡与其他地域的畲族村有些不同,他们讲的是地道的客家方言,谨记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由此而引发出以龙为主题的诸多民间文化活动,表达耕读传家、道德立世的畲族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自豪。
就在这“三月三”的大喜日子里,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种名为“香灯龙”的文艺表演,畲民也叫“打香灯”“舞香龙”“秆龙灯”。这里所说的香灯,其实就是采用稻草扎制而成的稻草龙,深藏着庐丰畲民对于中华文化龙记忆和畲民山地水田粮食作物之谷物崇拜的双向旨趣意蕴。香灯的扎制,是一个颇为讲究技术含量的手艺活儿。首先要把收割回来的稻秆晒干,去掉表层的稻秆衣,留下金黄色的枝干。技艺一般的青年,只能扎制龙腰龙身。龙身扎成九节,取“久久”之意。龙尾的扎制也很讲究,注重有头有尾、首尾互动、尾随首游、首尾呼应的理念效果。扎龙头是最见功夫的技术活,得由经验丰富老道的大师去完成。龙头由头、角、眼、鼻、嘴、舌、牙齿和龙须组成,各个部位分别用草绳和铁丝捆牢固定,修剪成型。龙头的后半部分用红布、红绳包扎;龙须则由上好的粽叶缕成丝状,用铁丝穿扎,涂抹或红或黄的染料,这才算基本完成。牙齿和舌头过去采用纸片通过剪修制作,现在改为由布条和铝合板代替。龙眼是闪耀光华的点睛之作,更为讲究,往往镶上灿烂辉煌的灯光。龙头的周边用手工编织的稻草绳做最后的修饰。一条蜿蜒逶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长长稻草龙就展现在大众眼前了。
香灯如同天幕上密密点点的闪烁繁星,任由年轻男女点燃,先是伴随着爆竹声声,随着龙头龙身龙尾的起伏翔舞,将喜庆欢愉写满所有参与者的脸上。插满龙身的香烛,在舞动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预示着前景的辉煌灿烂和生活的五彩斑斓。尤为奇特的是,香灯在龙身上插的每一炷香,都会被参加助演的乡亲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被拔去的香烛一般都会插在自家的大门、谷仓门、猪牛栏门上,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特色鲜明的舞龙、香灯外,还有十番音乐、民歌、民族舞蹈表演,展示出畲乡的风情民俗和发展变化。蓝念七郎公、蓝家氏庙、种玉堂,以及大片大片的蓝黄旗帜上的“畲蓝”两字,成为节日里的关键词;蓝黄红黑绿,成为主色调;蓝(黑)衣服、金腰带,尤其是畲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妇女穿戴的“凤凰装”,成为畲乡的民族标识。原来,凤凰装是有讲究的,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采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的银饰,象征着凤鸣。传说,畲族始祖盘瓠王率领族人抵御外侵,南北征战,进入广东凤凰山繁衍生息。为了占山为王,遂以传说中美丽的凤凰为本族人的图腾符号,要求凡是本畲族人生下的女儿,均赐予凤凰装束,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上杭县庐丰乡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加入了旅游经济的项目,成为庐丰绿色草海、绿色竹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节日里,游人还可以看见身穿色彩华丽之民族服装的畲族青年男女,在十番音乐的吹拉弹唱和激越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海风吹来三月三,畲家小伙笑开颜。扬起梦想舞长龙,一显身手种玉田。”山歌与音乐,再次将“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