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月三,我在畲乡庐丰等你
□ 何英
上杭庐丰,因丰康、丰乐、丰济的“三丰”盛产芦苇而得名。
居住在汀江右岸,位于县城东南部的近郊,1988年改为庐丰畲族乡。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同胞的畲民节,也称“乌饭节”。
相传,唐朝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民抗击官军的围剿,退居山野。粮食吃尽后,就以山上一种名叫“南烛”的果子充饥,并最终取得胜利。从此,畲族同胞就以“三月三”来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并形成独特的民俗。
在后来的迁徙繁衍中,部分畲民进入闽西客家地区后驻扎在庐丰,他们保留了这种极为庄重的传统节日。
蒸乌米饭必用的“南烛”,是闽西山区常见的植物果实,称“多料籽”“山茄子”“猴哥籽”。每年春夏时节开花结籽,农历七八月成熟。每到开花的季节,那一片片叶子的侧旁整齐地挂着白色筒状的花冠,就像吊着一盏洁白的灯笼,美丽极了。结果的季节,整排的叶子侧旁挂满果子,就像站着一列训练有素的列队士兵,忠心耿耿地坚守自己的岗位,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
成熟的南烛,呈乌黑色或赤褐色,口感微甜略带酸。不过,你只要吃上几粒,满口的白牙立马就成了“黑不溜秋”。这是我们小时候上山“割鲁萁”或“砍樵”时,最喜欢相互调侃的游戏。
幼年的南烛,树枝非常柔软,是当年人们上山“割鲁萁”作为“夹骨”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南烛是闽西客家地区最天然的植物咸。将南烛枝叶割下晒干后烧成灰,再用开水将之反复地冲洗。滤出的水,用于蒸各种需要加咸的“米粄”。因此,在我们闽西客家地区,人们对南烛再熟悉不过。
畲乡庐丰,延延绵绵的群山到处生长着南烛。我曾在路过“将军地”古驿道的路旁,扔下肩上的担子采摘过。也曾在前往太古、安乡、水尾和毛桃寨路旁的山上采摘过。
农历七八月到畲乡庐丰,随便走进任何一座山,必能兴高采烈地体验一番采摘南烛的乐趣。
畲乡庐丰的三月三,还是畲族同胞家家户户展示手艺的盛大节日。这天,他们还做“苎叶粄”盛情招待来客。离开时,必备一大包让你带回。只不过因节气的缘故,这时做苎叶粄,头一年的入冬前就得留意对种植的苎叶做好防冻。
苎叶,学名白背叶,是闽西乡村常见的植物。人们采摘它的叶子来做米粄,秆的皮加工后成苎麻,搓成线用于纳布鞋。这种米粄,是按4比6的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在那粮食紧缺的年代,人们将“木薯粉”“地瓜粉”“蕉芋粉”,甚至把地瓜粉渣、蕉芋粉渣加工成“粉”代替。
有意思的是,在客家地区的民间,每年初春发芽后的第一茬苎叶,必将采摘自家做粄吃,长辈们说“吃了不腰痛”。采摘后的苎叶用开水淖过,再在水中漂上两三个小时后,捣成碎末,之后将苎叶掺入米粉一起反复地碓烂。要知道,碓苎叶粄时,要有耐心。因为越碓,做出来的苎叶粄,韧性越强,吃起来越筋道。
采摘苎叶必须是清晨7点之前,否则被太阳暴晒后的叶子,吃后容易“急尿”(即尿道炎)。同时,加工的过程中,粳米和糯米必须是合理的比例范围内。否则吃起来不是太硬成了“石头”,就是太软成了“糊手结脚”,让人见而生畏。
当下,做苎叶粄的工艺已经简化。除了苎叶和大米还是原来的传统配料之外,可以在市场上买糯米粉和面粉来做了。当然,不仅在都市里找不到“碓子”,就连在乡村也难找到那让人记忆深刻的“水碓”“踏碓”了。这也没有关系,可将苎叶开水淖过后,放在锅中加一点食用碱稍煮一煮就起锅直接反复地手工搓揉,做出的苎叶粄仍然是原汁原味。
那传统手工做的苎叶粄,早已成了刻在我们外出游子记忆深处的乡愁。可是,畲乡庐丰,一直保留着做苎叶粄的习惯。
畲乡庐丰,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这里,有5个革命基点村、349位革命烈士和91位“五老”人员、51位失散红军及一位“开国将军”。
在畲乡庐丰,还能瞻仰1926年由蓝维龙、蓝树荣等人创办的“东一区九堡平民学校”,1926年在丰济“天后宫”建立的上杭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1929年在丰济水尾成立的中共上杭临时县委遗址等。
俗话说:“三月三,撑伞着白衫。”在这最迷人的季节,我在畲乡庐丰等你来。这里,既是传统文化的盛宴,又是畲乡庐丰多元立体文化的展示。有民间自发的舞龙舞狮、民乐吹奏、山歌舞蹈等文艺活动。乡里还利用三月三,组织开展扶危济困、奖学助教等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月三,我在畲乡庐丰等你来。陪你追寻红色足迹后,参观“麻子坝”的围屋,了解闽西客家土楼的文化。
三月三,我在畲乡庐丰等你来,约你一起带着丰富的想象,冲向那高高的“笠嬷顶”,探望那美妙无穷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