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医疗,曾让小池黄邦名扬中外
□陈健 文/图
1973年的秋冬时节,留学加拿大的医学博士陈香莲女士,从海外回到了故乡龙岩小池南山。她稍做歇息,就来到了离家三公里以外的黄邦大队,访问那里的合作医疗站……
人们很是纳闷,一位刚从遥远的国外辗转回到偏僻故乡探亲的人,怎会知道黄邦的合作医疗站?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合作医疗站是什么“魔力”引起她的关注?
原来,陈香莲博士从事医学研究,她十分关注世界各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早在1973年的3、4月间,她就在海外阅读了当年3月1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的《黄邦大队是怎样坚持办好合作医疗的?》《我们积极支持合作医疗》《为办好合作医疗贡献力量》《路线对头就要坚决办》等几篇文章。这些来自故乡的消息,与其研究的领域密切相关,她心中欣喜。恨不得快快回到故乡、踏上故土,亲眼看一看黄邦的合作医疗站。
地处小池盆地西北部的黄邦大队,即为现今的小池镇璜溪村。
据有关资料记载,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农村建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训农村“赤脚医生”,各地掀起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当时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农村生产队集体和农民群众个人共同筹集医疗资金,免费或部分免费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种互助互利的制度。它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基本解决了当时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1970年春天,黄邦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全大队(村)的七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千余名社员都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们,服务态度好,对病人关心、关怀,送医、送药上门,有时候一天去病人的家里七八次,或是量体温,或是问病情,或是帮煎药、喂药,对于危重病人,“赤脚医生”在其家中轮流值班,甚至把被盖搬到病人家里去护理,成为病患者的贴心人。合作医疗站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搞好日常卫生,把自制的中草药及时发给大家服用,以预防、控制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措施到位,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72年比上一年下降了34%。办合作医疗的两年多来,黄邦大队没有发生过疟疾、脑炎、白喉等传染病,有效地保护了社员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节省医疗费用,“赤脚医生”和各生产队的卫生员们一起上山开荒,种茯苓、菊花、生地、麦冬等中药材20多种,解决了常用药源问题;他们还反复试验,将中草药制成丸、散、膏等多种剂型,方便病人服用;在为患者的医治过程中,坚持中西医结合,节省医疗经费……
在全国几十万个大队合作医疗中,黄邦大队办得很有特色,成效显著,得到了社员群众的普遍欢迎。作为中国最重要、最权威的新闻媒体——《人民日报》,是中国发出的最强音,它几乎用了整个版面介绍黄邦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新生事物的充分肯定。毫无疑问,它的效应是轰动的,它让偏僻的农村小山村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也让“黄邦”名扬天下。
进入19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基础,合作医疗制度也就随之解体以至消失。但是,它的互助共济的性质,留给人们深刻的记忆;它为当时农村居民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务,在中国的医疗卫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实行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