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龙岩中山公园


□李登发

中山公园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同名公园,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台湾在内全国一度有多达267座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浓缩了中国百年历史风云,也经历着世事变迁,有200余座中山公园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但目前全球仍有75座中山公园(其中中国大陆51座,台湾16座,香港2座,澳门1座,国外有5座,包括美国夏威夷2座,加拿大2座,日本千叶市1座)。在数量众多的中山公园之中,龙岩中山公园的建筑有什么特色?背后又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龙岩中山公园历史

龙岩中山公园建于1927年。园址处于岩城内三山的“梅亭山”(据清康熙四十七年龙岩九牧林《林梅亭族谱》中“梅亭山记”所载:此山原先没有名字,因林氏二世祖林澹斋,号梅亭,种梅筑亭于此,结庐于山之阳,山以人名,称为梅亭山)和“清高山”(原龙岩行政公署大院一带)之间。梅亭山与清高山之间有块山谷地,被辟为广场,广场北面建检阅台,广场东面用旧城墙拆下的明朝古砖建了十几层的观礼台阶。公园的设计者为俄罗斯留学归来的陈成乾,参与建设的则是当时龙岩最为优秀的五支施工队伍,分别是由龙岩中城西宫巷的刘绍明师傅(1882—1965,近代龙岩名闻遐迩的“能工巧匠”、岭南派园林艺术家,会雕塑、善绘画、能建筑,人称明仔师傅)、中城后城巷黄仁竹师傅(砌砖高手,龙亭和虹桥、图书馆九十九拱都是他的杰作)、西陂“欣仔”师傅(建塔高手,承建擎天塔)、雁石“董不倒”师傅(意为泥水工程难不倒他,与明仔师傅一起承建假山)率领的工匠以及中城后路巷一帮泥水师傅(承建公园附属工程)。

龙岩中山公园的建筑特色

龙岩的中山公园面积不大,亭桥池塔,叠山理水,山水环抱,真山(梅亭山)中建假山(猴山),附壁青龙、绕门牡丹、树形栏杆,亭子形态各异,既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又兼容俄罗斯、希腊、埃及等异域风情,在数量众多的中山公园之中独具特色,被近代园林学家称赞为岭南园林建筑的典范。

中山公园由广场、检阅台及“五亭一山(猴山)一桥(虹桥)一塔(擎天塔)一池(莲花池)一洞(古樟树树洞)一羊(石羊)”构成,主要景区集中在梅亭山。

中山公园有五座亭子,分别是红亭(又称俄罗斯亭,柱子奇粗,屋顶采用俄罗斯拜占庭式帐篷顶,全亭漆红)、中山亭(又称钟亭或四角亭,既仿希腊山花,又用埃及金字塔式攒尖,被称为希腊三角山花加埃及方尖顶)、民权亭(又称五角亭,中式凉亭,金瓦红柱,古色古香,独具中国传统风格)、民主亭(又称八角亭,青瓦短檐缓顶中式亭)、民生亭(又称四角亭或桥亭,呈四方形,亭外柱用白砖砌成曲线螺纹形状,此种变柱的设计堪称全国一绝;亭内增设四根红色木柱,增加了空间上的层次感,构成一种亭中有亭的视觉效果)。

中山公园有“一山一桥”,一山指“假山”,又名“猴山”,建筑结构为蛋形,采用塑石法,外砌石灰泥,内骨用青砖砌筑,没有横梁,完全靠砖拱支撑,非常坚固,上百人在上面行走也不会坍塌,属岭南建筑中创新之举。假山下面是虹桥。

中山公园有擎天塔,位于假山北侧,高25米,七层六角形,空心砖木楼阁式,葫芦刹顶。塔檐砖垒三层,每层依次收分,每层各有2个拱门,方位交错。塔内有木梯至顶层,第二个门顶正中有石刻阴文“擎天塔”碑。

中山公园有“一池一洞一羊”,池即指“莲花池”;“洞”即指古樟树主干中空,里面形成一个大洞,后为保护古树用混凝土封住;“羊”为石羊,是吉祥物。

中山公园与中国现代革命也有紧密联系。1929年6月20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红四军前委、龙岩县委在中山公园召开了2万多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等上台讲话,宣布成立龙岩第一个红色政权——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邓子恢任主席。随后,红军在中山公园将缴获的鸦片焚烧,并公审处决敌军头目。

中山公园的变迁

1998年及2017年,龙岩市政府先后两次对中山公园进行改扩建,在保留印记、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以“整体统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现有园林景观区域进行提升改造,并增加了水系草坪、街心广场两大景区,种植了假槟榔、大王椰子、华盛顿棕榈、董棕等名贵树种,并配套建设了夜景工程,形成了“水景、绿景、夜景”“绿化、美化、彩化”的有机结合。

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增添了文化韵味,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自然生态、革命历史、儿童游乐、老年活动、成人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为龙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添彩。

(注:本文参考《龙岩市城乡建设志》和陈汉强、吴远平及部分网友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