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乡村地名 丰富人文信息


□林东祥

地名道尽了人与地域、人与事象、人与事物的各种关系,是乡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平县村级地名约214个,分析这些乡村地名,从中领略历史长河中的风云变幻、风土人情以及客家人与原住民的交融,和朝代更迭留下的历史印迹,对从一个侧面认知客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带“畲”字的地名。反映客家与畲族的关系。这些地名有蓝畲、坪畲、张畲、壮畲、乐畲、黎畲、上畲、袁畲、洋畲等,客家人到来之前,闽西是畲族的重要聚居地,虽然经过汉畲民族的融合,现在畲族居民较少,但带“畲”字的地名仍然遗存众多。

带“坊”字的地名。大多是姓氏地名。这些地名有中坊、上坊、黄坊、南坊、双坊、联坊、三坊、七坊、川坊、朱坊、林坊等,可以这样说,带“坊”字的地名是古老的地方,一般宋代时就用“坊”来命名街巷和村落,而这些地名大多又是姓氏地名。如黄坊原来的居民姓黄,川(汤)坊原有的居民姓汤,朱坊、林坊亦如此,有的仍然居住着原来的姓氏,更多的已经变化,但地名尚用至今。

带“坑”字的地名。有凹坑、桂坑、卦坑、洋坑、官坑、梅坑、丘坑、炉坑、钩坑、江坑、湖坑、龙坑、邓坑、贤坑、坪坑等,武平是山区,两山夹峙之地或狭小谷地皆曰“坑”,这些以“坑”字命名的地名大多根据地形地貌,但也有根据姓氏,如“邓坑”等。

与河流有关的地名。有汾水、文溪、龙溪、小溪、贤溪、武溪、美溪、鲜水、桃溪、鲁溪等。古代的客家人择水而居,溪河给了他们繁衍生息的不尽源泉,以溪河命名居住的村落很多也就在所必然。

带“湖”字的地名。高且四面环山的小平地。这些地名有苏湖、新湖、瑞湖、上湖等。在客家地区,带“湖”字的地名,有的有水(湖),大多则是地势和海拔较高,众山之中平坦之地如“湖”之状,这些带“湖”的村落大多无湖,在民主乡三省交界处还有“平天湖”的地名。

谐音转换。桃溪镇有村落叫“藤头”,慢慢演变成“亭头”村名,另一村俗称“火夹水”,慢慢称为“浩甲”, 象洞有“装天塘”自然村,后来叫“张天堂”,这些俗地名变成了雅地名,契合人们趋吉避凶和讨口彩的心理。

带“武”字的地名,计有背寨、万营、下营、东寨、彭寨、中堡、武所、将军、封侯、永平(寨)等,带“寨”“营”“堡”字的地名大多与军事有关,或要塞,或关隘。在历史上,武平是赣粤闽三省边陲,关山重叠,为全汀门户,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来的“武”地名自然为数不少。

另外还有众多的以方位命名,如“上、中、下”,如上堡、中堡、下堡,形状命名(大、小),数字命名(五里、七里),而像中山镇的老城、城中、新城,则根据方位和建城时间先后命名,明白准确,还有的地名在不断变化,如民国时中堡有“野地”村名,因地处僻野、山高林密,后改名“新化”,取“更新开化”之意,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