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人的坚守


□ 记者 丘启龙

“我们家两代五口人都与古田会议纪念馆结下深厚情缘。”1月27日下午,暖阳透过窗外的香樟树照进古田会议纪念馆,旧址保护科科长赖建辉向记者讲述,他一家两代人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

“我17岁就到古田会议纪念馆了,一晃在这里守了大半辈子。”赖建辉说,1975年他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纪念馆,几年之后,父亲要求他也加入保卫修缮古田会议会址的事业中。此后,赖建辉的姐姐、姐夫也来到纪念馆工作,其姐夫在岗位上工作至退休。

“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时,有城里的工作岗位可以安排,但他看到可以选择古田会议纪念馆时,就毫不犹疑回到古田。”赖建辉说,作为军人的父亲,对古田会议会址感情很深,时刻督促他们要认真工作,要把它当作终身事业来对待,他父亲一直工作到1986年才在岗位上离休。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赖建辉干过基建维修、文物资料整理、会址保卫等,回忆起40多年的工作经历,他感触颇深,哪一年在哪个岗位做了什么、哪一年纪念馆有哪些变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陪伴赖建辉一起坚守事业的,还有他的妻子。1987年,赖建辉与在龙岩城区毛巾厂工作的王小玲结婚,第二年王小玲申请从龙岩城调到古田镇。上世纪80年代的古田镇,条件还很艰苦,“当时,集镇上连路灯都没有。”家人和朋友纷纷反对,王小玲却义无反顾,“嫁给他,也就嫁给了他的事业。”

这份事业,王小玲也坚守了30多年。记者见到王小玲时,她还在忙着整理资料,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还有10多天,我也要退休了。”先后在会计、资料整理等多个岗位历练的王小玲,在即将离开的时刻,心里有着万分不舍。

伟大而平凡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古田会议纪念馆自1964年成立以来,一代一代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忘我奉献、不畏艰苦,全力管理维护好1处陈列馆和13处革命旧址,认真挖掘历史资源,目前拥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套)。正是因为有赖建辉等这样一大批的工作人员,传承红色基因,古田会议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