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我家选春联


□曾 岩

贴春联是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最早的春联是用桃符做的,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为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写,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从那以后起,春联就在民间盛行。

我家也一样,自从我记事起,除夕那天家里就会贴春联。早年的春联都是父亲从古田赶集时请先生写的。近几年来,印制的春联很多,也很方便,我家都是买那些烫金的春联。自从我学习传统文化后,总觉得现在的春联没法把传统文化的内涵写进去,让人觉得少了什么。

去年冬天,我早早就开始谋划家里的春联,老家要贴三副春联。其中,大门联最重要。我选了一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对联的内容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然有更多的祸殃。选这副对联就是要告诉家人,也是告诉来我家的亲朋好友要行善积德。有积善之心,我们这个家必然也就春常在,必然春风和煦,春意盎然。大门的横联还是用“五福临门”,“五福”源自《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要获得这五福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当代人要能“善终”那就更不容易了。这是要有很大福德的人才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推动家族往这方面努力。上厅的对联也十分重要,不能太俗,我认真选了一副,“吉祥如意庆春节,修福积德迎新年”,这副对联也强调修福积德,只有修福积德才能获得如意吉祥。这个如意也是要有“五福”,需要修身积德才能得到的。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知因果关系,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想着一夜暴富,以至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层出不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举头三尺有神明”,我希望我的家族有这个共识,形成行善积德的氛围。

上厅的楼上也要贴一副,去年书院送了一副对联给我,“积善之家有余庆,厚德子孙出大才”,虽然与大门的对联相似,但是书院送的,没有关系,我还是把它作为上厅的对联,再次强调只有积善之家才能真正培养出厚德子孙的道理。

内容选好后,我请一个书法甚好的同学帮我写。这位同学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书法造诣很高,我将我的意图告诉他后,他很用心帮我写好,放假前还帮忙送到办公室来。除夕上午,我让我的儿子和侄儿一起帮忙贴春联。贴的时候,每副春联我都为他们颂读一遍,告知他们这副对联的寓意,以及我为什么要选这副春联。

一年又一年,马上又要准备牛年春节的对联了。我想继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春联中,这样才更有意义,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