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了农民工不“忧酬烦薪”
——永定区扎实推进根治欠薪工作记
□ 记者 林慕琪
“如果有遇到欠薪问题时,要及时向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反映,切不可采取非正常手段讨薪……”近日,永定区人社局组织人员前往靖永高速A1、A2标段项目建设工地,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将政策资料送到农民工手中,向他们了解工资发放情况,帮助农民工提高依法维权、理性维权意识,指导企业、工地自觉维护农民工权益,让农民工不“忧酬烦薪”。
筑牢根治欠薪制度“防火墙”
站定、看摄像头,验证通过,闸机打开。1月4日上午,在永定区一建设工程项目工地,农民工老陈“刷脸”进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的出勤记录,实时上传至实名制管理平台。月底核算后,银行会直接将工资发到他的工资卡上,不再经过包工头转发。
欠薪问题的发生,核心原因在于用工管理不规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0年5月1日施行前后,永定区人社部门深入企业、在建工程工地大力开展《条例》宣传落实,采取集中培训与“点对点”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分行业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培训。同时,全面推动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维权告示牌等8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落地生根,源头预防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12月,全区企业缴纳工资保证金共4704余万元,构筑起预防欠薪的第一道防线。
念好治欠监管工作“紧箍咒”
走进永定的每个在建项目工地,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一面“农民工维权告示牌”,上面清楚的介绍了该项目的名称、建设单位、总承包企业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还公示了该项目属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名称、地址以及投诉电话。
为了让农民工“投诉有门、维权有路”,永定区建成了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衔接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强化部门数据信息与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的系统监管、远程监控、预警研判,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工作中,永定区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为国有企业的项目为重点,对全区各类在建及已竣工但仍存在欠薪问题的工程项目按时间节点进行自查自纠和全面清查,重点检查各工程项目落实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及维权信息公示制度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确保相应制度落实到每个在建工程项目。此外,按时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充分利用企业守法诚信和信用等级评价等制度管理的利器。2020年以来,向社会通报企业劳动保障企业(含工资支付行为)守法诚信等级A级43家,不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当好民工权益保障“护航员”
“让农民工不再‘忧酬烦薪’,是推进‘六稳六保’的应有之义,事关营商环境优化、社会大局稳定。”永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赖朝江说,近年来,永定区通过狠抓欠薪治理机制建设和责任落实,不断强化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处。
永定区按照不同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春季摸清在建工程项目底数,建好工资支付制度落实情况台账,及时妥善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夏季了解掌握《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指导用人单位落实《条例》各项规定,实行“冬病夏治”;冬季严肃查处欠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春节前社会和谐稳定。从2019年12月起至2020年春节前,永定区大力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欠薪案件及时、动态清零,没有发生一起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永定区还弘扬劳模精神,汇聚维权力量。以区人社局机关党办主任、福建省劳动模范刘永良为领头人,以局劳动关系股和永定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单位的人员力量为主体,以根治欠薪问题为重点,创建“刘永良劳模维权工作室”,发挥劳模的创新能力、创造潜力和“传帮带”作用,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法律维权服务工作,促案前化解、促案结事了、促案后调解、促调解优先。到2020年10月,受理投诉举报及12345平台案件115件,涉案金额344万元,未发生因欠薪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聚集上访事件,确保了社会和谐安定稳定,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织就了一张“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