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
□ 钟巧云
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请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农村,“请客风”问题日益凸显,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比排场现象不减反增,不但给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虽然农村的“人情风”给大家造成了经济负担,很多家庭已不堪重负,可是,不赶“人情”怕人家说你不通人情,以后会没有亲朋好友,赶了人情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买东西还可以赊账,可随礼是不可以打欠条的,你就是卖了明天的口粮也得把礼送到人家手里。
在农村,请客事项名目繁多,最为常见的是婚丧嫁娶,满月、过周、生日、乔迁、升学。到了后来,连退休和买车开业都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有人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以后猪牛下了崽也得请客了。”
小时候我们特喜欢做客,也特期盼家里请客,只要听到哪天要做客就特兴奋,做梦都是做客的场面。如果自己家请客就更加得瑟,在小伙伴面前一出口就是;“我家要请客了,到时有好多客人来呢,会放好多鞭炮,你们一定要来捡啊!”看到小伙伴一脸的羡慕挺得意。个别小孩回到家会问父母:“为什么我们家就不请客呀。”
“冇事冇头,请什么客?”做父母的看着孩子天真的样子哭笑不得。
无论是做客还是请客,到了那天大人都会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点,把折叠在衣柜里的衣服拿出来给孩子穿上,别以为那是新衣服,其实也就是没有打补丁的旧衣服。却也很有面子,有些人做客也是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去呢。那时候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做客是很常见的,生活都不富裕,半斤八两,谁也不会取笑谁。
家里请客,我们再调皮捣蛋,在客人面前父母都不敢用竹梢子抽我们,只有在客人不注意时狠狠地瞪我们几眼,眸子里冒起了火,批评的目光如利剑一般射出,“你这么不懂事,把父母平时的教育当耳边风,自己摸摸到底是哪块肉痒了?”言下之意,等客人都回去后再找你算账!
听到家里要请客了,我们就开始盘算着有哪些亲戚会带“等路”(食物)来,我家姑姑多,如果每个姑姑都关爱我们,这段时间还愁没吃的?
小时候不懂事,总盼望家里来客人,一段时间家里不来客人,又没有做客,就会问母亲:“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客人来,也不用去做客?”
“你们就晓得做客,就知道吃,可你们知道做客和请客父母的头有多疼吗?”
做客有好吃的,甚至还有“等路”,又不用干活还头疼?这我们就真的不懂了,大人真是好奇怪呀!好虚伪,明明他们也很喜欢做客,很热情待客,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亲戚之间要多来往,有空时带上孩子来我家玩。对熟人也说,你家儿子结婚一定要请我呀,你命好做了公爹(客家话,念da,指爷爷)要告诉我呀,让我也带上孩子去你家吃上一顿好料。”带上孩子做一次客,也算是为孩子加了餐,家里可以延长买肉加餐的时间。
以前,做客都不用包红包,可以用家里的物品,如鸡蛋或半斤左右的鸡娈,孩子满月才有两尺的爆丝布。
长大后,我们也明白大人头疼的原因了,家里亲戚多的,一年到头的红白喜事真的令人头痛。儿时不懂人情世故的我们,只知道请客、做客可以解馋,又哪里知道其中要付出多少资金和精力!礼尚往来也是两败俱伤的行为,尤其是这些年,因为日子越来越好,随礼在不断上涨。因为攀比,餐桌上的食物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午餐吃剩的,晚上再叫上几桌客人和邻居,第二天就把那些剩菜统统倒掉,唉!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这个道理,我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