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学校拆了


□ 池银花

前不久回乡下老家,也就是梅花山腹地的连城县莒溪镇池家山村。车子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忽地停下了,心里有些怅然:拐弯处的老学校拆了,破旧的土方楼被夷为平地,只见一堆黄土横在操场上,长着过膝的杂草。

今年产假期间,我曾想写一篇关于老学校的文章,那时就有预感,说不定哪天学校就不在了。可惜的是,这一天比我想象中来得快,快到我还没来得及拍照留作纪念。每每想到这,心中便有无限的遗憾。

20多年前,这里曾经承载了我们孩童的欢乐,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那个时候,村里还没有通公路,更没有水泥路,通往学校的是两条石子路。对于上村的我们来说,学校坐落在半山腰上,简直就是我们的风水宝地,因为我们上学、放学走的是一条平坦的石子路,而下村乃至斜背自然村的同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上学要爬过一段很长的陡坡,遇到下雨天、下雪天,那可是要摔好几跤才能到学校的。

但是时间久了,我却有些羡慕下村的同学,因为那里居住的人多,接触的人多,可以玩的同龄人也多,孩子们普遍比我们上村的要更加开朗活泼,至少见到老一辈或陌生人的时候,不会像我们一样脸红、低头、不自在。

学校最多的时候有一到五年级,总共42名学生,2个老师,那个时候还是五年制,在村里读完就可以小学毕业了。不过当时我还很小,个头也小,入学也晚,看着所有的人,好像都比我长得壮实,让我感到没有安全感。每天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紧紧地跟在哥哥的后面,他逃学我也跟着逃。当然,逃回家后免不了一顿责罚。

等我上一年级后,已经是六年制了,村里仅保留了一到四年级。很多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在读完三年级后便转学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留下我们家庭兄弟姐妹多的一些学生还在坚守。

在村里上学期间,上课铃是用铁锤敲铃铛,每次课间老师看我们玩“追人”、跳绳、“跳子”“跑地”等玩得十分尽兴,也就让我们多玩一会儿,但我们却窃喜地认为,是老师忘记了敲铃铛。

那时学校的操场很小,可能长度大概只有20米左右,于是学校外围的广阔天地就成为我们撒泼的场所。每逢秋收后,大家跑到学校旁的稻田里打滚,成坨的稻草被当成了滑滑梯,田里收割完的稻头被踩得可平整了。一段时间下来,田里真的是被“糟蹋”得寸草不生。

还有学校门口的那一片竹林,是练爬杆的好地方。有时,我们个小的不敢往上爬,个头大的哥哥姐姐们就一个人爬上去拉,一个在地板上用手推,久而久之,几乎每一个同学都练就了爬杆的技能。那时候稍微粗壮点的竹子上竟攀爬着五六个人,胆子大的在竹尾巴上面摇一下,下面的人随着整根竹子晃来晃去,想来还真是“刺激”。

而在学校的后山,有一片茂密的树林,长着许多千奇百怪的古树,有些树枝粗的要我们几个人环抱才能围成一圈,有些干枯的根茎长出红菇、杂菇等,还有些树梢长满了野果。总之树林里的风景随着一年四季不停变换,倒是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春采嫩叶夹在书里做标本,夏捕蝉、捉迷藏,秋拣红叶做书签,冬采野果解口欲,我们怎么都玩不腻。

还记得那时候,我们上课除了语文就是数学,不是这个老师就是那个老师,偶尔老师教我们唱几首歌,我们都能乐开花。反正那时候觉得老师是全能的,让我特别崇拜,心里暗暗想着,等长大了,也要成为跟老师一样的人。

当时老师要求我们中午要在学校的桌子上趴着午睡,还会来一个个检查监督,现在想来真是用心良苦。而到晚上,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到学校晚自习,这也就给农村的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因为在家不是要帮着干家务,就是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效率肯定不如在学校来得高。

但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村里自行发电的电站,每到打雷下雨之类的恶劣天气,就会突然停电,我们只好点蜡烛进行晚自习。以至于后来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备上四五根蜡烛。正因为这样的不容易,大家都暗自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飞得很高很远,所以拼命地努力读书。

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我们用的试卷都是老师用黑色的速写纸写好,把纸张裁成四开大小,用油墨自行印刷的,而且要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才有机会帮助老师一起印刷。当时只觉得试卷的气味特别难闻,油墨还会黏在手上,一份试卷做下来,脸上头上都黑不溜秋的。但时间久了,我反而有些怀念那个味道。

后来,我们都到镇上读书了,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也搬迁新址到现在的村部大楼,老校区早已风华不再,后来还一度成为养鸡场。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如今仔细想来,当时的日子艰苦而快乐、简单而充实,却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这些年,即便我们早已跨越山海,见过世界的形形色色、社会的纷纷扰扰,但每次回到村里,我都会在老学校门前驻足放空,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初心、记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