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的幸福“密码”

——武平县“四城同创”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 记者 石芳 刘玉荣 通讯员 王发祥

清晨,沐浴缥缈晨雾的武平县城在烟火味中醒来,晨练的身影、唤醒味蕾的美食、赶早上班的车流,开启了寻常百姓的美好一天。

傍晚,山城之夜悄然绽放,漫步“文化会客厅”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抚摸岁月留痕,用心感悟千年雅韵、文化积淀、浓浓乡愁。

节假日,或约上好友,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斑斓和醉人的负氧离子;或陪着孩童参加志愿活动,感受道德的力量和好人之城的无限魅力……

这种幸福生活的打开方式,密码在于武平人民接力推进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城同创”。

2016年以来,武平努力找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着力探索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乡村振兴高水平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闯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县的文明创建之路,成为幸福武平的美丽注脚。

四城同创 接力奋斗“赶考”路

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同时,也曾是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头顶“全国林改第一县”的光环与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这让武平人民倍感焦虑。

一个城市,需要一定的荣誉来映衬,需要足够的积淀来彰显。创城,就成为武平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也是武平人民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

早在2006年起,武平就持续探索经济欠发达县文明建设之路,璀璨的精神之花催生出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为持续放大城市创建的“乘数效应”,武平围绕实施产业兴城、旅游富民“双轮驱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两全其美”,产业建设、扶贫开发“双线并进”的总体发展战略,创造性提出“四城同创”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形成特色品牌,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然而,“四城同创”工作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艰巨,是一项系统工程。外界多数人都认为,这对当时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武平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016年7月17日,《武平县开展“四城同创”打造闽粤赣边宜居宜业宜旅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吹响冲锋号,举全县之力同创“四城”。

“把‘四城同创’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工程、提高市民文明程度的素质工程、顺民意得民心利民众的民生工程一体推进。”面对差距,武平并不灰心:成立“四城同创”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主任;下设四个专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均由相关县领导牵头负责,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围绕考评指标,精心设计了95个工程,明确目标任务、列出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并将创建工作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整体联动、一体推进、合力攻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有了顶层设计,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把创建工作刻在心中、把创建责任扛在肩上,将梦想一个个照进了现实——2017年,武平获评第五届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2020年7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同年10月9日,对武平而言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成功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宣告了“四城同创”圆满收官。

除五年梦圆“四城同创”外,“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一批沉甸甸的“国字号”名片,更是把武平故事越讲越精彩。

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给做成功了,武平人民的精气神赢得众多赞誉。

硕果累累 绿色发展争先行

国庆小长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奔着“来武平·我氧你”这句时尚口号纷纷慕名而来:梁野山、千鹭湖、兴贤坊等网红景区游人如织,红色游、乡村游、文化游全面开花,一同感受武平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1至8日,全县共接待游客75.2万人次。

下好一枚子,激活整盘棋!

武平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以“四城同创”为重要抓手,将“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领域,闯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借力林改,武平依托生态优势,重点谋划建设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持续打造环梁野山“五朵金花”,实现“山上山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林木生产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转变。数据显示,武平全县获得认证(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共42个;森林人家总数突破100家,位列全省首位;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9年林下经济实现产值34.2亿元。

2017年,武平成功创建福建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以此为载体,武平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承接高新技术转移的“桥头堡”“拦河坝”“蓄水池”,成为粤商最佳投资城市,实现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如今,武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2020年1-8月实现产值11.82亿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成绩同样漂亮。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的关心支持下,武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精准脱贫,在绿水青山之间拉开一场歼灭贫困之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2016年,武平获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正式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平,是远近闻名的“好人之城”,现有中国好人13人、福建好人28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福建省道德模范3人……道德标杆温润着每一块心田。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先行是能够促进其他事业“越来越行”的。2016-2019年,武平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新的征程 跳出武平谋超越

“四城同创”让武平面貌焕然一新,县城核心区面积扩大至28平方公里。随着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百姓生活更加幸福、营商环境更加优质、经济发展底气更足、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吸聚能力更加彰显——5G高频压合生产企业金普达电子的母公司把总部落户到武平;液晶显示屏生产企业希恩凯决定将位于广东的生产中心完全转移到武平;5月,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5个新型显示产业链项目组团签约;城区住宅年均销售面积持续保持在30万平方米左右,城区人口已超13万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武平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通过‘四城同创’,我们更加注重高质量推进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推进新武平建设,更加注重高质量推进为民造福,更加注重高质量推进改革开放。”19日,武平县委书记廖卓文接受采访时说道。

“四城同创”圆满收官只是新的起点,赶考永远在路上。

“跳出武平谋超越!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县人民。”中共武平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新目标——建设闽粤赣省际宜居宜业宜旅的山水园林精品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武平,奋力谱写武平老区苏区强县富民发展新篇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武平人民坚信这一理念。

如今,武平人民正向着县委全会确立的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首创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城实践精神,深入实施“融入两区、生态立县、产业兴城、旅游富民”县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乡村振兴高水平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武平“生态美、百姓富”的故事正越讲越精彩,相信生活在这片满眼翠绿的土地上的老区苏区人民,日子将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