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黄信炉:永不褪色的社区平安“守门员”
□通讯员 张春波 王占鑫 雷薇 马庚枚
“他把青春奉献给了部队,正营级干部转业入警成为一名社区民警,一干就是15年,守护百姓安宁,被誉为扎根社区的老黄牛,赢得百姓口碑,这样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7月30日,上杭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所长江小芳提起所里的社区民警、四级高级警长黄信炉赞不绝口。
从一身戎装到藏蓝警服,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内心深处的责任、使命和担当,黄信炉从未忘记为使命而战的军人本色,将过硬的党员作风、勤劳的工作态度和老骥伏枥的工作激情融入社区工作中。先后荣获“福建省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全省公安机关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专项活动成绩突出个人”、全省成绩突出社区(驻村)民警等荣誉。
赤胆忠心,诠释军人本色的“模范者”
黄信炉1984年10月入伍,在部队,他锻造出过硬的素质和本领。作为一名通信兵,他经常主动向老班长和战友们学习请教,不断刻苦钻研,很快成为一名技术能手。1995年,黄信炉所在部队举行军事演习,为保证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时任某部队通信连代理分队长的黄信炉在通信线路老化、任务重的情况下,带领分队官兵连续三天三夜抢修通信线路,并针对实际情况,在短时间内对整个外线情况作了详细的计划,提出了许多合理性建设,圆满完成了任务。时值寒冬,他手脚都冻伤了,因其在演习中工作突出,记三等功一次。
从士兵到正营级军官,他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敢于叫响“跟我上,看我的”,冲在前、干在前,为全营战士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部队的22年里,荣立2次三等功,7次嘉奖,多次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士兵、先进个人。
扎根社区,甘心服务群众的“老黄牛”
2006年,黄信炉转业回到地方,成为一名社区民警。“从正营军官到社区民警,心理也曾有落差,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社区,能零距离跟群众打交道,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挺好的。”为了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他把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部队作风融入工作中,迅速和社区群众打成了一片。
他经常和群众摆龙门阵、拉家常,做情报信息“采集员”、安全宣传“广播员”、和谐警民关系“牵线人”。通过不断接触群众、走访群众,他与社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总结出多为群众想、多为群众说、多为群众跑、多为群众做“四多”服务群众工作法,120余例多年难解的疙瘩在他的努力下终得化解。在一次走访时他了解到,城西村大槽下路段未安装路灯,学生晚间下课回家时不安全,治安存在隐患,学生家长很不放心。他急群众所急,马上与村干部沟通、向县建设局相关部门反映,在他的多次努力下,城西村大槽下路段路灯得到改造,由原来的“阴暗路段”变成了“阳光大道”。
针对城西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隐患复杂的特点,他经常深入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开展排查,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对流动人员、高危人员严密管控,同时,提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他的多方努力下,辖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持续下降。
不惧危险,做疫情防控的“守门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黄信炉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并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结合“一标三实”、“百万警进千万家”工作,每天对辖区人员易聚集场所开展巡逻,挨家挨户了解居民近期往来去向,测量体温,人员检查,并通过发放宣传单、微信群转发等方式向辖区群众宣传防控相关知识、措施,及时为群答疑解惑。
2月7日傍晚,他接到辖区人员游某有与已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患者乘坐同车厢的指令。他二话不说火速赶往该居民家中进行相关的现场管控,由于游某常年在外好不容易回家过年,且体温测量未见异常,游某的父母认为游某已经在居家观察,对定点隔离有严重的抵触情绪。他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安抚游某父母的情绪,耐心为他们宣讲国家政策及相关防控措施。经过十几分钟的工作,游某的父母终于答应送游某去集中隔离。2月28日,辖区赖某一家四口从武汉返乡,但赖某一家始终不肯去集中隔离点隔离。得知此情况后,他主动协同镇社区干部前往赖某家中劝说,耐心帮其解决后顾之忧,赖某一家于当晚21时住进了集中隔离点。疫情期间,他发放宣传资料750余份,劝离村民聚集打麻将、聚餐多次,劝说10名群众主动接受隔离,在大家的努力下,辖区疫情防控实现“零感染、零扩散、零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