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伯公凹


□ 范波 汤诗雨 张虹瑶

七月,烈日当空,乘车行驶在郁郁葱葱的群山,山间鸟鸣啁啾,沿着山路蜿蜒而上,道路旁竖立着印有镰刀斧头的旗帜,心中便知这“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伯公凹就要到了。

伯公凹位于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是闽粤交界处的分水岭,有“一脚跨两省”之称。甫一下车,目光就被几座土房子所吸引,土房的外墙上布满烟熏火烧后的黑色痕迹。据房子主人、邹家后人邹广敦介绍,这就是当年国民党反动民团三次纵火烧毁的罪证。

1930年代初,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决定建立一条沟通上海和中央苏区之间的秘密通道。这条从上海起绕至香港,折回汕头,沿韩江乘水路而上到广东大埔青溪,上岸后进入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长达3000多公里,安全护送了一大批中央领导和革命骨干,输送了大量紧缺物资到苏区。

当时,身为中共大埔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邹作仁,说服家族成员,将位于伯公凹的家辟为秘密交通站,发展亲属为接头户,形成了家庭式的交通站。为了完成任务,邹家牺牲了13人,其中7人死得极为壮烈:邹作仁在护送军需物资时被捕,宁死不屈,惨死在敌人屠刀下;邹端仁被敌人打得血肉模糊也未曾透露过一个字,最后竟被敌人用煤油活活烧死;邹春仁为了完成转移电台任务,被国民党军乱枪打死,肠子流了一地;邹佛仁被国民党砍头后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轮番悬挂示众;邹昌仁被施以酷刑后,被敌人用尖刀剖开后背……这条被称作“红色血脉”的红色交通线凝聚着以邹家“一门七烈士”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鲜血,谱写了永远跟党走的一片赤诚。

邹家的老屋,现已辟作展室。我们注意到在展板上有这么一句话:这条交通线是由铁血信仰铺就的,交通员的身躯是由铁血信仰铸就的。这正是伯公凹留给后人的精神感召。

听群山回声、松涛阵阵,看伯公凹那盏永不熄灭的油灯。

伯公凹分为上伯公凹和下伯公凹,交界处立有一个敬奉伯公的神龛。神龛内常年亮着一盏煤油灯,老百姓自发地为油灯添油剪芯,确保它常年不熄。这处代表客家先民传承祖训、祈福大众的伯公灯,是共产党人的信念之灯。当交通员护送着风尘仆仆的“大干部”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总会对他们说:“同志们,快到了!就快到了!只要我们到了伯公凹就安全了!只要看到山上的油灯,那就是伯公凹!”一句话、一盏灯,让疲惫不堪的一行人陡增力量,心中的希望和勇气再一次点燃。

现在,革命成功了,新中国建立了,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伯公凹的群众仍会悉心地为这盏灯添油。这样的举动很小,却蕴含着丰沛的情感。因为他们坚守的是不悔的选择、不变的信仰。

邹家后人邹广敦,如今成为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传承人。他初中毕业就只身前往广东打工,但为了能够将伯公凹的红色历史传承下去,毅然放弃生意,投身到保护传承红色遗址活动中。在为参观者讲解时,邹广敦始终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聆听的人,讲到动情处,他的眼眶微微湿润,语气中透露些许哽咽。他的深情讲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聆听者。

离开伯公凹,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一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充塞心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