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考作文那些事
——高三学生备考作文三题
□ 江剑锋
时光荏苒,高考在即。高考作文那些事你知多少?俗话说:“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作文备考要有所思考和准备。具体要做好如下三件事:
一、立意感悟。
古人云:“自古文章意为本”,“意”就是旨意,它指的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意愿、爱憎和要求的集中体现,可称作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再者从高考作文阅卷分项得分的要求来看,立意也就是文章内容,是阅卷老师最先考虑的一个方面,其得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后两项的得分。从现场阅卷情况来看,作文胜出的首要条件是立意准确、高远。立意高的作文,才有得高分的可能性,如果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深入阐述一个主题,讲透一个主题,就不能算是好作文。考生能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较高的立意,并能各方面深入,并有层次地阐述这个立意,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有特色,就是好作文。
从现场阅卷中筛选出的优秀作文来看,好的立意无外乎表现在四个字上:准、稳、深、新。
准,就是指正确、鲜明。前者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前提和要求,后者是高考优秀作文必须达到的标准。写什么、怎么写都属于“正确”的范畴,而主题明确、态度鲜明,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做到毫不含糊属于“鲜明”的范畴。
稳,就是指平稳和理性,即平稳地把握中心,增强理性思考,严格按试卷要求作文,提倡求新,但不可过分“标新立异”。
深,就是指集中、深刻。一篇文章多中心就会显得零乱、分散,不可能算作文成功;而认识肤浅,缺乏深度,也就不能给读者以启示。
新,指新颖、清新。文贵创新,要处处表现出新观念、新见解、新思考角度、新鲜的思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动阅卷教师。
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来看,写作一般、得分较低的作文一般在立意方面存在以下几种不足:一是泛泛而谈,不能从现象到本质;二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令人生厌;三是中心摇摆不定,文意散漫,缺少统一的主旨;四是格调低俗,消极悲观,偏激固执。以上现象不在少数,教学中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二、语言文采。
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考生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
长期以来,考生在作文实践中误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老师总在教考生怎么作文,考生也总是在写作文,但收效甚微,甚至止步不前。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生或老师们只注重知识,注重识记,注重文体,注重结构,而忽略了影响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的文学品位的提高,最近几年此种现象有所改观,考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文学素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考要求作文要有文采,并不是轻视作文的基本功。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打好基础,再高大的楼房也会有倒塌的可能;不打好基础,提高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更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提倡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对于语言驾驭技巧还不娴熟的中学生来说,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采,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要求作文有文采仿佛又令广大教师和考生走进了另一个反面,即忽视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而过分追求形式美、辞藻美,这也许是广大考生对语言优美而有文采这一高考要求的误解。从部分高考作文就可看出,有的考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文采”和“语言美”而过分讲究作文的形式美,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空洞无物的排比句,众多华而不实的比喻方法,无病呻吟而又矫揉造作的抒情句和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言警句、古诗美文,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追求往往令阅卷教师忍俊不禁。其实文章的朴素美和自然美也能充分体现出文章的文采来,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刻苦炼字炼句的誓言,欧阳修“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的执着,贾岛忘我的“推敲”语言的故事,无不闪烁着讲究文采的光辉,一字一词一句的锤炼,无不体现出语言的优美,因而考生要力争避免偏颇的认识,从而创作出真正有文采的高考作文来。
三、书写有章。
高考作文阅卷是主观性最大的一项工作,个人的喜好和厌恶可以造成作文评分上的很大差距,虽然组织者一直想尽各种办法去避免这一现实,但只要不是机器阅卷评分,主观因素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考生作文能否通过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字体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感情,是影响作文得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文章外部形体魅力,并不是要求考生像书法比赛那样,“天地适中,珠圆玉润”,而是要做到规范、整洁、美观。高考试卷中,以“胡乱写完了事”而败者,是大有人在的。有的文章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有的文章勾勾画画,满纸“蛛丝”;有的层次不分,一逗到底;有的错字连篇,令人费读。因此,要使自己的应试作文以外部形体的魅力引起阅卷人的愉悦直感,获得阅卷人的赏识,考生除了在考场上做到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落笔无误,笔随心至外,还需平时重视练好基本功。
(作者系原龙岩一中教务处主任、龙岩市普教室语文组长、中学高级教师、省优秀教研员;现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