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发现一块明代忠义碑


□詹柏山 文/图

在漳平市和平镇春尾村杨厝村落古道上,立着一块明朝《旌表杨政忠义碑》。该石碑立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碑文由龙岩县举人陈义安撰写。

此碑立碑时,漳平尚未立县。该碑文详述立碑缘由,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正统十二年至景泰元年(1447-1450),邓茂七在沙县、尤溪一带起事,史称“邓茂七之乱”,又称“沙(县)尤(溪)寇乱”,茂七与弟茂八,以左道愚民惑众,从者数万,伪称罗平王,此乱扫荡闽北闽西,八闽震动,可称明代福建最大动荡。

其时,邓茂七部将杨福攻打龙岩最猛。“沙尤寇乱”给龙岩县城造成巨大破坏。明《龙岩县志·城池》载:“正统间,邓茂七寇岩,官民之居煨烬殆尽。”清乾隆版《龙岩州志》卷12《寇乱》记载:“其党杨福率众数万寇龙岩。官兵迎战于铁石洋,败绩,贼入城杀掠殆尽。”明崇祯进士河南道御史柯元伯《旌表苦节书》一文也提到,“臣籍漳州府龙岩县人,家丁数百,遭世庙中沙寇邓茂七之变,杀掠窜离,门衰祚薄,仅余一丁相承……”其惨烈可见一斑。

当是时,邓茂七部侵迫岩境,邑人惶惶不安。明进士王源(1376-1455年)、刘锐(?-1449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方面,贿赂邓茂七部下,以缓其锋芒;另一方面则派左参政林瑜之子林洪中作密使,八百里加急求救于漳郡。不想事情败露,林洪中父子在龙门里上坪被执死难。于是邓茂七大怒,派遣部将杨福、姜京五以数万众压迫龙岩城。时漳州府衙官兵亦至,双方迎战于铁石洋。漳州府官军大败,溃逃回漳州;杨福等乘胜攻打龙岩城,龙岩城孤立无援。进士刘锐率领其弟刘燧(廪生)兄弟及招募来的乡勇数百人与守城将士誓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龙岩城失陷,官民之居遂煨烬殆尽,刘锐被俘,骂贼不屈而死。

龙岩城破,朝廷命官被杀,一时震动朝廷。明王朝为此派遣一支军队出征龙岩剿灭寇乱。当官府大队人马路过龙岩县九龙乡时,由于长途跋涉,兵疲马困,粮草不继,官军部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春尾村杨厝村落富绅杨廷瑞要求儿子杨政捐献粮食,支援过境军队。于是,杨政遵从父命,当即捐出大米八百斛,约合大米4.8万斤,运送至龙岩县雁石军营,馈赠给朝廷军队作军粮,鼎力支援官军在龙岩平寇乱。《旌表杨政忠义碑记》云:“正统戊辰(1448年)秋,沙尤渠寇猖獗掠地,……朝廷命将出师以剿绝之。时兵民阻饥不聊生滋甚,诏命郡县长官躬率耆老诣殷实之家,劝借米粟以助不给。能输纳者或冠带荣身,或请敕立石旌异。廷瑞遵奉惟谨,命其子杨政运白米捌百斛,赴雁石营以给军饷。”此举获得了朝廷的嘉奖,官方允准立石碑褒奖杨政忠义之举。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二十一日,明王朝还特颁圣旨嘉奖,并立碑规定:今后凡部队或官员经过此路段,均须下马下轿徐行,以示尊重。

又过了10年时间,时为天顺二年(1458年),闽西闽南等地多处发生严重饥荒,龙岩县尤为严重。这时,杨政再次捐出大米八百斛,约4.8万斤大米以赈济灾民。《旌表杨政忠义碑记》载:“天顺二年戊寅(1458年),饥馑荐臻,皇上复命劝借如初(勅)。政复输白米捌百斛,少裨赈济。父子一心,所以图报口于万一者……令佐仍断石请记,以激劝将来。”杨政两次捐粮义举,均得到朝廷的特别嘉奖。

为褒奖杨政忠义之举,劝勉百姓,激励后人,天顺三年(1459年),龙岩县官府特立碑纪念。龙岩县永乐庚子(1420年)举人、原任陕西凤翔府儒学教授、退休在家的陈义安撰写了碑文,盱江书家俞大有篆额并书丹。该碑立于天顺三年春季,距今5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