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此时惊蛰
□钟明山
惊蛰到,仲春始。
说到惊蛰,还有一个故事呢。汉初以前,惊蛰本名“启蛰”,到了汉景帝刘启执政时,为避讳,将“启”字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字,遂成“惊蛰”。光阴荏苒,朝代更迭,到了唐朝,这“启”字已无避讳之必要,“启蛰”之名又重新使用,但因不习惯,到代宗大历年间,又恢复“惊蛰”一词,沿用至今。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正如左河水诗云:“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零度以上。华北地区为三至六度,江南地区八度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十至十五度,已是一派大好春光了。“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的防治和中耕除草。俗话说:“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我国地域辽阔,在正常年份,惊蛰时节南方大部份地区有春雷响,而华北、西北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故有“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谚语;还有“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农谚,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是有借鉴意义的。
对于赣南地区来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能歇。”因为春耕大忙在即,“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记得1981年惊蛰节时,瑞金县九堡公社开始分田到户,搞起了联产承包,我家也分得一亩三分地,其中有能干能湿的一等田,有旱地、沙坝田,还有长年冷浸的深泥田。当时家中未养牛,也未租到耕牛,只好去农机厂买回两把金鸡脚头(挖耘两用的锄头),我和老婆每人一把,抽空就翻地。那时,我在公社电影队当放映员,为做到不误工作,又兼顾农事,只得很早起床下地干活,能做半天就半天。如下队较远,或有几天在山区放映,回家不了,只有让妻子多操劳。那时我们的儿女年幼,幸好母亲健在,能帮助带开,不然这刚刚分到的土地也可能荒掉。就这样全部用手工翻地,然后引水耘烂田块,有机会时借牛耙平,勉强播种插秧。因家中养了猪,有粪草下田,加之妻子管理得法,第一年竟然获得丰产丰收,家中除去上缴公购粮,口粮自给有余。我们高兴极了,虽累但心里舒坦,打心眼里感谢改革开放政策好,社员们可以填饱肚子了。
惊蛰节气,正如农谚云“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长江沿岸小麦拔节,油菜花开,对水肥的要求均高,故适时追肥,遇旱情时浇水,尤为重要。此时莺飞草长,牲畜开始有了青草吃,但供不应求,故抓好耕牛补料催膘、春配、春防等工作,不可懈怠。只有耕牛膘肥体壮,才利于春耕生产。
惊蛰节气,我国有许多民间习俗:如祭白虎化解是非。古代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在此节气,用纸绘制白虎,以猪血喂拜,杜其出口伤人。再用猪肉抹于纸虎嘴上,使之嘴含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又如吃梨。据说晋商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源于以上党之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又含“努力荣祖”的理念。再如蒙鼓皮。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遂有雷声隆隆,人间也于此时蒙鼓皮,让昆虫闻声而惊醒。启迪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做事才可事半功倍。
惊蛰节气,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顺乎阳气的升发,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在饮食方面,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鸭血、菠菜、萝卜、苦瓜、木耳、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惊蛰节气,让自身的言行举止与大自然相适应,是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