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兼谈兴趣与语文学习


□江剑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以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诚然,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求知的欲望,学习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之所以能和语文教学结缘,的确凭借的是老师的引导和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发人深思的引题,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知识不广,阅历不深而好奇心重的特点,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产生悬念,从而引发兴趣,如在教读《梅岭三章》的引题:陈毅元帅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为革命立下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但在梅岭的一次战役中几乎要到阎王那里去报到了,当时我军被重重包围,自己的部队弹尽粮绝;本身又患重病,简直到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伟人想到什么呢?会想到死吗?要知道这些,请读《梅岭三章》。再如讲授说明文《死海不死》时,首先问学生,能说出世界上几个之最吗?如世界上最高山是什么山?最大的海是什么海等等,学生争着抢答,说了很多“最”。这时,老师又问:那么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海呢?(死海)教师板书课题后又问:为什么叫它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一连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

(二)运用教育的艺术,引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说话,主要是教学语言,它在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最经常而又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激昂、豪壮的语调读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用轻松、愉快的语调去读朱自清的《春》。这样的语言作用于学生就一定引起他们波浪式的兴奋,一定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一堂课如果始终都用平板的语调,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根本无法引起兴趣。再则,教师在授课中语言还须生动、形象,适当地打比方,深入浅出,这样才具有吸引力,才能收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三)利用课文本身的魅力,引发兴趣

大凡一篇佳作,诗有意境,文有情采,景有神蕴,戏有讽旨。杜甫诗中“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贴切,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飘逸,朱自清四个“背影”道出了深情的父爱(或说“父慈子孝”)。……努力把文学艺术的香气扇进学生鼻翼,让他们在鉴赏品味中去领会立意的新颖,构思的精巧,文字的生动,布局的缜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浓厚的兴趣,达到最佳的听课效率。

(四)多鼓励,多表扬,引发兴趣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靠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劳动中的兴趣。”对于好的学生,教师应让他们越学越感兴趣,越学越有所得,越能超水平发挥,但这毕竟只有一部分学生。教师的任务是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如何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不能忽视,这也就是必须留心课堂的“死角”。

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及推动学习信心,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因此教师对他们应尤为关照,多提一些简单、浅显的问题,让他们作答,使他们有较多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点成绩也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进行参观和访问,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坚持写观察日记等都是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好办法。

(五)开设图书角,出版板报、手抄报,培养兴趣

让学生轮流管理图书角、出版报、手抄报,做演讲及主持语文知识竞赛节目等,内容方式不限。如知识竞赛,好的学生可淋漓尽致地发挥,稍差的学生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在台上回答台下学生的问题。活动开展得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所有的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要在“兴趣”二字上下工夫,变空洞的说教、枯燥的指导为具体形象的指导,要积极“下水(师生互动,教师率先)”。多元指导,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愉快、主动。持之以恒,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获得自主性发展,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