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变迁


□龙岩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高三(4)班 王雪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正值丰收时节,金灿而饱满的稻谷包裹我们,“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我们的祖国洋溢着稻香的芬芳,也正如稻谷生长一般发展前进着,人们舌尖上的变化也在悄悄发生着。

民以食为天,生活中离不开“食”。随着改革开放,餐桌上的食物也开始“改革”,邻里间熟络的问候语也从“吃了吗”不断变化着。

在上世纪贫穷的年代里,时常出现食不饱腹的现象。汪曾祺曾在《味道》里回忆着质朴的童年,清爽可口的萝卜与田野间鲜嫩的野菜,他感慨:“真是最真最旧的日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为柴米油盐而发愁,问候语离不开“吃了吗”,贫穷的年代是否有食物可以饱腹?这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

改革开放后,多数人们才终于爬出食不果腹的泥潭。然而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那仍是一段困难的日子。当班上同学用白馍泡饭,孙少平和郝红梅仍只能吃黑窝头配白开水。当国家经济渐渐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特别是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大大增产的籼型杂交水稻,人们的生活渐渐得到改善。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多数人们才将目标从追求食的“数量”到追求食的“质量”。人民的生活在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下逐渐盈润起来,收入的增多,使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我国正在高速发展,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充满气势的雄伟的港珠澳大桥也跨立于海面之上。科技改变生活。由于温室蔬果的培育,人们还能在同一季节吃到不同蔬果。“攒劲女儿”张锦芳作为贫困村的扶贫干部,她将甘肃省舟曲县家家户户酿的美味青稞酒与文化元素结合,成功将特产青稞酒推广进市场,并让村民种植更适合的青稞品种,将自给自足的新粮食端上自己的餐桌。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将许多百姓“扶”起来。祖国处处呈现出欢欣鼓舞的景象,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讲究又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以吃饱为主,而是以吃好为目标。

餐桌上的食物不断更替,舌尖上的味道也不断更替,那也是社会变迁、国家富强的充分体现,小餐桌上影射的更是大祖国的前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老师:江文明)

(点评:这是一篇有关演讲体裁的考场作文。作文内容翔实富赡,引用丰富,娓娓道出了祖国各个时期生活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较有深度的文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