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临近 市民消费更趋理性

一年一度的“双11”临近,“秒杀”、“超低价”、“限量”等促销活动接踵而至,不少消费者已跃跃欲试。不过,“购物狂欢”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消费“陷阱”,市民在挑选称心商品的同时,还需注意理性消费,以防被“坑”。
“我的购物车内现在有二十多个物品等待购买。”在岩城市区一家装修公司上班的李小姐称,“前几年‘双11’都是冲动消费,看到有活动有优惠,也不考虑到底要不要,总是先下单,恨不得把一年的东西都买回来,结果很多东西买完就后悔,每次都要退回好多物品。”李小姐说,最近几年,自己消费观念有些改变,“不是需要的,坚决不购买。购物车内的物品是暂列清单,估计最后买不了那么多。”
“现在电商平台越来越厉害,年中有个‘618年中大庆’,年尾除了有‘双11’,还有‘双12’,接着就是圣诞、元旦双促销。如果每个促销日,都这样盲目购物,估计我家已经被塞满了。”我市市民林丽丽笑着说,“现在对我来说,不是所有物品非得在‘双11’上抢,用多少买多少,不盲目囤货。”
“不是我不想买,实在是看不懂花样繁多的规则。”市民方先生吐槽道,“今年‘双11’活动,包括红包裂变、尾款满减券、跨店满减优惠,光抢个红包就要死好多脑细胞,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且现在一年到头都是电商节,价格差不了太多。我数学不好,实在算不清楚能省多少钱,这次就打算买点家里需要的洗发用品。”
据了解,今年的“双11”无论是网络购物平台还是实体店,领券优惠和预付消费已成为趋势,我市不少商家通过蹭上网购热度,以微信、传单等形式让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预付资金预售商品。不少市民表示“双11”的低价促销活动,存在有预售的商品必须单独购买,获得优惠幅度并不如想象的大;用“券”消费限制多,只有预售的款式才能用;卖家先提价,再降价等陷阱,消费者很容易因为“占便宜”心理而超额消费,上当受骗。
对此,我市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双11”网购促销,消费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参与。购买前考虑自己的消费需求,货比三家。 (邱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