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赤古荫桥


□ 刘良林 文/图

图为中赤镇历史上的荫桥。

武平县中赤镇集镇的老人,每当漫步在中路桥就会想起当年的老荫桥,怀念在荫桥下纳凉的悠闲时光。

中赤古荫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7年),迄今220多年。它坐落于中赤村下车水口,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廊桥,中间稍高,两边相垂。桥面宽约2.5米,用木板铺成,桥长42米,分两段,每段如一长亭,每亭前后两边安装有纳凉的板凳并护栏,中间是通道,既可纳凉,又可凭栏眺望。溪河中立有两个桥墩,左桥墩长6.5米,宽2米;右桥墩长6.5米,宽5米。每一桥墩四周用坚硬的青麻石砌成。右桥墩上建有一高亭,供奉着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毛毛小伙们多次在桥墩下钻孔填雷管炸药欲炸开桥墩,只因听说建桥时埋了好多镇桥之宝——金条银锭。店背人相传有“锅头装锅盖,留着金银镇水怪”之说。可惜,每炸一次只留一道痕,桥墩巍然不动,只好作罢。荫桥自嘉庆年间建成后,十里八乡的人们往来广东蕉岭、平远,福建武所、十方、岩前都要在这里经过。如今在桥两边已开通了通往外界的水泥公路。

一座古荫桥,只剩下两座桥墩,断桥残垣掩映在溪河两岸的青山绿树中。中赤荫桥的木栏杆、木桥面,由于年代久远,檐断墙垂,破败甚多,特别是1966年五六月间的梅雨天气,右边坡大滑,泥石流冲垮了右段桥面,左边河堤也受损严重,整座桥岌岌可危,人们无法通行。次年,在中赤公社李祥鸾书记和热心村民刘沫森的带领下,大家捐款捐物、献工献料,对冲垮了的右段桥用钢筋水泥筑成三条长梁(厚20厘米,高85厘米),并铺好桥面,安上1米高的护栏,重砌左河堤,才可通行。1970年代初,广东潮州商人看中桥上木料,遂与店背老人商谈如何对危桥进行改造,提出“以木换桥”方案,并得到当时公社书记刘福祥的认可,因此“以木换桥”方案得以实施。

1973年7月拆除“危桥”,在原桥址上游30米处河面搭起一座浮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终于建成“中路桥”。眼下,为给中赤人民一个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中赤镇党委书记傅晓晖正带领干群准备重修老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