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才溪


搭上时光的薄羽,到才溪去。

扑入风姿绰约的红土地里,沐浴那方青山绿水间,随处洋溢飘荡的深情。

在才溪,我血液里淌满了虔诚和肃静,泪水会时常奔出眼眶,黯然下滴,有时,我多想是天空中的那一阵微雨,借着风起的名义,沁入才溪的心脾,和那段峥嵘的岁月来一场风雨般的交集。

那一年,小小的才溪乡几千个青年入了伍,在万里烽火里冒死出没,风餐露宿,忍痛挨饿,跟着党的脚步,用小米加步枪,赢下了祖国的疆土。

如今,在列宁馆的门前,似乎还留有毛泽东来回思考时踩下的脚印;在老苏区的会堂里,仿佛还能穿过历史的屏风,隐约听到毛泽东在说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话语。

感受一副忧国忧民的丰满血肉,化成汀江洲头的岩石丛,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历史曲折。化成才溪大山的一缕风,拂过乱世的喧嚣,还华夏一片宁静。

我的思绪,在这里渐次栖息。

荷香,从纪念馆前的池里一波又一波地漫涌前来,夹带一段光荣岁月的淡淡尘烟,飘过屋顶,飞上山坡,长成一簇簇毛泽东诗词里咏过的杜鹃。

与才溪山水一起绽放美丽。

与那光荣亭一起默默站立。

激情澎湃的岁月里,几千个才溪儿女告别家人,毅然地向革命的风烟流年里扑去。

一路翻山越岭。

一路腥风血雨。

一路枪声,如秋叶落地,擦过他们的耳旁或身躯,历经一场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有人倒下了,化为了春泥,在那即将花开的雨季,而有人熬过草地,出生入死于战区,用血肉之躯书成了才溪九军十八师的传奇。

总要有人用坚毅洗净浮世的光影,用阳光温暖着曾经水深火热的人民。

以及,唤醒春暖花开的土地。

那一年的冬季,毛泽东用无数个白天不停地奔走,黑夜的摸索前行,仰天长叹过无数的星星,用脚印串成了光辉著作《才溪乡调查》。他也曾在一抹残阳下,无数次踌躇于才溪的小石径,然后在心里栽下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信心。

如今,他的光辉形象在此矗立,和他题下的“光荣亭”三字一起,铭刻于此地。

时光定格成一道霞光,普照着毛泽东的旧居,还有这片沉默的土地。

普照我寻访这片热土的深情,坐拥四周群山环抱的苍翠,和革命画面涌动的历史原地。

我一再突破我的视角,仰望你,才溪。

遥想一江汀水,千里奔袭而去,驮起多少轻舟和赤子去往神州各地,他们背负柴刀,手握红旗,不惧风雨,严寒,酷日,向着胜利前进,前进,前进!

沉寂于荷花池上空漂浮的光阴,携着红军可乐的醇香、南瓜汤的清甜、客家人的质朴和憨厚,在被红旗跃过的汀江里,渐渐向东流去......

日夜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