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桂坑
□周雪琼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幅陈年老画,悠悠岁月丝毫也没有淡化我对故土的挂念,挥之不去的乡愁常聚在眉梢。人间四月正芳菲,路边桐花始盛开,在这人间最美季节,我又一次来到武平县东留镇桂坑村。
车窗外的风景在飞驰,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桂林山脚下。山不高,常年绿树葱茏,四季如春,雨后的桂林山,分外妖娆。穿着节日盛装的天后宫就坐落在绿树环抱的桂林山中,庄严肃穆,气势雄伟。
桂坑村的妈祖信仰,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时就有妈祖庙建立于桂林山麓,几毁几兴。2016年,当地村民合力筹集近百万资金重新择址建立起这座别具一格的天后宫。天后宫两旁绿树成荫,映着彩绘红砖,雕龙画凤的建筑物透出浓郁的古典风情。今天恰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辰的日子,闽赣边界民众聚集于此,自觉通过民间文艺表演,举办客家美食文化节等形式,共同纪念妈祖娘娘的诞辰,让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深植于人们心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绿水青山之间。
桂林山下便是桂坑老街。曾经的老街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铺垫,高低不平,街道两旁的木屋、木楼一间挨一间,那林立的店铺,那古色古香的门匾,泛黄褪色的漆字招牌……老街的种种,都只能在默默岁月中低吟着往日的繁华。
一进老街口,那些耳熟的乡音、淳朴的面孔渐渐变得熟悉起来。眼前的老街,依旧是那条老街,但老街的风景被一幢幢高楼所代替,青石板也被水泥路面取代,只有老街的巷子,依然延伸着千年的期盼。柴米油盐的平凡里,每天演绎着小村庄的故事。我印象中的老街,它犹如一支朴实的乡曲,让我不时地感受到客家人的质朴和真诚。这种淳朴的好客之风、宽厚的待人之礼一直保留在桂坑人的生活中。一段岁月一段情,记得二十年前我曾在桂坑挂村工作,逢年过节,特别是妈祖生日庙会,好客的村民都会盛情相邀,奉上客家黄酒,配上客家小吃,一人一碗,边喝边聊,相互敬酒,推杯换盏,温暖惬意。酒足饭饱之后,客家女主人还会拿出亲手制作的老蟹果子、炒米埕等土特产,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让当地的客家饮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
乡村的小路,弥漫着野花的芬芳,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如织的游客,也没有充满世俗的气息。村尾一座单孔石拱桥,突然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清澈的溪水从桥下淙淙流过,缠绕桥身的古藤,一块块风化残缺的花岗岩石,诉说着石拱桥的沧桑。据说这座石拱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部用花岗青石打成梯形石条干砌,建成后结实坚固,至今还屹立在桂坑河上。
穿行在村落中,我们来到了文昌宫遗址旁。据当地老人介绍,文昌宫是当时武西区苏维埃政府驻扎地。1934年3月国民党调集兵力1000多人,火烧文昌宫,区苏主席钟丁兴等三人被活活烧死。“巍巍文昌宫,浩气贯长虹”,今天站在断壁残垣的文昌宫遗址旁,缅怀过去的战争岁月,脑海不时浮现曾经弥漫着炮火硝烟的悲壮场面,仿佛听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厮杀声、呐喊声,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沿途我们还走访了王姓古屋和老大门古迹等,这些古建筑,仿佛一首首历经沧桑的古诗词,在安静地等待,等待有缘人前来吟诵。
峥嵘岁月已远去,平和的风在村里弥漫,润泽这这方水土这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