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市规划,还需更接地气


图为龙津湖公园行道树。

□ 宋客 文/图

7月4日,龙岩中心城市规划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代表召开“龙岩中心城区主城区龙津湖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审查会,对上海某设计单位提交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我作为文艺界专家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总的感觉是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厚厚的一本概念设计文本摆放在桌上,偌大的滚动荧屏播放着设计单位的美好愿景,龙津湖周边区域的功能表达、天际线的轮廓勾勒、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完备一一铺陈在我们面前。可能一切来得太猛烈,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设计单位大概花了40分钟汇报、点评、解析。牵头单位随即让13个组成部门(单位)发表意见。有的部门说“没有意见”,更多的部门站在自身角度考虑市民诉求,提出善意的修改、补充意见,设计单位也忙不迭地把意见、建议一一记录在案。

接下来是专家代表发言。

主持人点我发言,我不好推辞。

我呷了口茶,说,既然主持人点了我,我就不揣浅薄,说几句感想,算是抛砖引玉。首先,我觉得这个“设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够贴近市民生活,并注重长效管理,我们相信,这份设计方案基本上是可行的,是能够为市民带来福祉的,从中可见设计单位花了许多心血;其次,组织这样有方方面面的单位和有关代表参加的审查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刚才许多单位都提出了许多补充意见,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很受启发;最后,我有些想法,现在提出来,供设计单位参考。

我说,我们的设计单位在扉页上赫然写着本次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山环水汇、红色经典、客家风情”,但从头至尾看下来,好像“山环水汇”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彰显外,我没有看到“红色经典、客家风情”这两个文化元素。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路还是那条路,湖还是那个湖,可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并不是龙岩的呢?或者与龙岩远离了呢?甚至认为可能是其他的城市呢?原来是这些设施没有赋予龙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色彩,于我而言,缺少归属感,也少了丰沛的情感。

我们龙岩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并确定“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三大文化品牌。要知道,这三种文化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客家文化(含龙岩闽南文化)是闽西文化的底色,红色文化是闽西文化的特质,生态文化是闽西文化的意涵,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三种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这是一篇大文章。正是客家文化中特立独行的家国情怀、爱国爱乡的文化内涵的孕育,造就了闽西十万儿女当红军,“二十年红旗不倒”的标杆,而生态文化始终贯穿在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成为闽西大地一以贯之的社会理想。这就是闽西文化的文脉,也是一座城市是否有活力、有特色、有品位、有灵魂的重要标志,还是让人记住乡愁的重要承载。然而,在我们的中心城市,在我们的龙津湖公园及其周边区域,这些文化标识如今安在?

2018年国庆节,龙津湖公园开园,市民欢呼雀跃,人人点赞。我也凑个热闹,逛了一圈,发现我们的龙津湖少了龙岩的文化特色,于是我写了一篇《龙津湖,或还缺少什么》的小品文,提出在龙津湖应该种植象征龙岩革命老区精神的油桐树,春暖花开的日子,桐花绽放,落英缤纷,那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礼赞;油桐树一身都是宝,只知奉献,从不索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是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人格精神最好的诠释。当然,这些建议都只是一介书生的“想当然”而已,不必当真。但种植一些象征适合闽西水土气候的树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闽西的象征,也不失为一种思路。这是题外话。

听完设计单位的介绍,我觉得许多建筑大都方方正正,巍然屹立。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闽西儿女,内心是守正创新的,对外却是灵通圆通的。这正如客家土楼,外圆内方,高大巍峨,不论什么时候都恪守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坚守才创新,才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因此,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物(或公共文化设施)时完全可以考虑兼及闽西传统建筑风格,这不仅是追求建筑风格多样化、功能实用化的所在,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家风家教有效的途径,还是照顾市民关切、提升城市排涝能力的智慧选择。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暂且不表。

城市规划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乎城市再生潜能激发,举行更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审查会,听取意见,比对得失,接地气,这样的形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