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吧里的跑步鸡”成为脱贫致富鸡
上接1版
1981年出生的连桂兴5岁时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四级”肢体残疾。19岁职专毕业后,他便外出打工,学习养鸡技术。2003年,他回乡创业,并于2006年开始养殖武平象洞鸡。10多年来,连桂兴凭着勤劳的双手闯出一条致富路,2013年还跟别人合股成立武平县远耕象洞鸡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出栏20万羽无公害林下肉鸡,年产无公害土鸡蛋140吨,年生产种苗180万羽。
自强自立的连桂兴成为残疾人养鸡大户的同时,不忘帮扶邻里乡亲和残疾人、贫困户。他告诉记者,公司辐射带动周边800余户一起发展武平象洞鸡生态养殖,其中帮扶206户残疾人,带动帮扶精准扶贫养殖户90多户,还创建残疾人生态养殖武平象洞鸡技术培训基地,先后接纳残疾人400余人次、贫困户500余人次,党员2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学习,技术交流。
村民连仲城今年43岁,2016年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的国定贫困户。两年前,他决定投身象洞鸡养殖时,缺场地、缺技术、缺资金。当时,镇政府为他提供闲置养鸡空栏,远耕公司给予技术指导,他又通过小额信贷克服缺资金的困难,这才建起小型养殖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们在养殖场见到连仲城时,他身着一套蓝色工作服,脚上穿着水鞋,正在把刚从保温鸡舍里抓出的鸡苗搬上摩托车后座。他告诉记者,他的养殖场里养了2000多羽武平象洞鸡,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中,“是党的政策好,才有脱贫的路子。”
另一位村民连永聪的养鸡致富之路也是一段传奇。1982年出生的他,在初中快毕业时因家庭变故而辍学到厦门打工。几年后,他决定回家上山养鸡,但是没钱买饲料,也没钱建好鸡舍,起步之初只能“点着蜡烛养鸡”,甚至妻子都跟他说“三年没赚钱就不许养了”。
好在这些年武平象洞鸡名气迅速扩大,扛着压力走的连永聪借着东风快速发展。目前,连永聪的金永诚农牧公司已拥有标准化种鸡、肉鸡舍3万多平方米,其中现代化全自动鸡舍1万多平方米,存栏种鸡4.5万套,肉鸡7万多羽。武平县扶持象洞鸡产业的政策出台以来,连永聪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新建成标准化种鸡舍1500多平方米,计划新增象洞鸡种鸡1万多套。
如今,在梧地村,在象洞、中堡等乡镇,在整个武平县,“氧吧里的跑步鸡”成为了脱贫致富鸡。让我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脱贫后的连仲城面对记者的镜头时,还热情地喊出:“养武平象洞鸡,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