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焰山”到“百鸟园”


上接1版

“截至2018年,长汀县已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3万亩,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5%下降至7.95%,森林覆盖率从59.8%提高到79.8%,年减少土壤流失27.7万吨,年增加水源涵蓄量6526万立方米。”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水保办主任卢晓香颇感自豪。

朱裕森2010年在长汀拍鸟时,河田露湖村村民李嬷哩告诉他,她家屋后发现雉鸡,非常漂亮,这是她几十年来首次在家门前看到雉鸡。“生态环境变好了,鸟类就多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田出现一两只白鹭就引得大家惊叹。”说起生态的变迁,深耕长汀新闻事业33年、长期关注水保工作的陈天长感触很深。如今的河田,人们在春耕时节甚至可以看到成群白鹭环绕耕田的拖拉机盘旋的情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蔚为壮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像斑嘴鸭、池鹭、日本鹌鹑等原本是候鸟的,如今变成了长汀的留鸟,纷纷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幸福的脸庞

最生态的地方才是鸟的天堂。

如今,长汀常常能看到这些空中“精灵”的身影,它们呼朋引伴,在碧水青山间勾勒出“鸟鸣山涧、展翅翱翔”的动人景致。

跟鸟儿一样幸福的,还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陈天长说,昔日的水土流失重灾区河田,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大片的土地上只能种地瓜。“河比田高,田瘦人穷。”

“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田里有了水,这里慢慢开始大规模种上了水稻。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开始发展水稻种植,成了全国种粮大户。”陈天长见证了河田的蜕变,现在的河田,展翅的鹭鸟点缀着绿油油的稻浪,映衬出一个“生态粮仓”。

2017年,互联网达人丁磊和王兴看中了长汀优质生态环境和河田鸡品质,共同投资建设长汀县河田鸡国家级保种场,“河田飞鸡”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给消费者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过去这里连生态都‘没有’,谁能想到现在能靠生态赚钱?”三洲镇的张平从绿水青山中尝到甜头:去年他的生态农庄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营业额近35万元。

“保了生态,鼓了钱袋。”长汀的青山绿水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该县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年均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

不仅如此,昔日的“火焰山”还孕育出美丽的湿地公园,醉人的绿意让人心旷神怡;山上杨梅、银杏和板栗基地的丰收一年接着一年;一汪碧水中水美鱼肥,江河沿线稻花飘香;林下经济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林下淘金”的致富路……老百姓的脸庞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态“高颜值”,经济才能“高素质”。2017年和2018年,长汀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如今的长汀全面吹响了“进则全胜”的冲锋号:实施治理重点、综合提升、生态示范“三大工程”21个项目,重点围绕流失斑治理、林分结构改善、土壤综合整治、病虫害防治等重难点问题,奋力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同时,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长汀“生态美、百姓富”的故事正越讲越精彩,相信这块土地上鸟的鸣叫会越来越欢,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