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利其器 后善其事

——中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建议


□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钧涛

初三语文复习,倘若能遵循语言规律,掌握一些实用而恰当的方法,是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面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希望对莘莘学子有一点裨益。

一、变背诵为默写

中考默写分值达12分,是一个权重很大的题目。有些同学平时只背诵,不默写,结果一到考场,提笔忘字,要不就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背诵为默写。背诵的随意性比较大,且注意力集中在“背”上,只有默写,才能既解决“背”的问题,又解决“写”的问题。

如何解决写错别字的问题?汉字构字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月”字旁与人的身体有关,“王”字旁与玉有关,“贝”字旁与钱财有关,“四点水”与火有关(如“煮”字),其它的诸如“三点水”、“提手旁”“石字旁”等等,基本上可以望文生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理解了这些形旁的义,就能大致锁定这个字的意义范围,再放回原文中,前后意脉贯通一下,错别字就能大大减少。

二、“追问式”审题法

有些同学主观题得分率不高,倒不一定是理解的问题,大都是审题问题。如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第9题:“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目,要我们回答的究竟是“采用了什么写法”,还是“琴音是如何高妙”的?第二问中,要我们回答的究竟是“怎样介绍”,还是“画作的奇妙之处在哪”?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审清楚,答题的指向就不清晰,答案的要点就不明确,得分自然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呢?追问式审题法可以帮助你做得更好一些。在审题时,连续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要我直接回答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有哪些?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内容、结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这个问题在文中的“特殊性”在哪儿?问题涉及了哪些人、哪些事?等等。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考虑周全了,再来答题,就不容易疏漏。

三、“关键词”答题法

答题的时候,先把第一印象跳入你脑海的关键词写下来,再运用上面的“追问式”审题法,每追问一个问题,只要与题目要求相关,就把你的答案中最感性的关键词写下来。接着,推敲、梳理、勘正写下的关键词,针对题目再次校正思维,理性分析。最后,围绕关键词编制答案。为什么要围绕关键词编制答案呢?因为:1.这样答题不容易跑偏,克服了信马由缰,无的放矢的毛病。2.靶向精准,省时省力。紧紧围绕关键词,表述上言简意赅,克服了绞尽脑汁还是不知从何下手的苦恼。3.便于复查。把关键词还原回题目,便于查找疏漏,及时补缺。因此,这种“关键词”答题法希望同学们好好掌握,用好了说不定能带来惊喜。

四、巧用“类比法”

这种方法用在病句修改上时有奇效,如去年中考试题中的第3(3)题:这样的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乍一读起来,这句子很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我们这时就可以用“类比法”来类比推谬。我们造几个类似结构的句子,比如:1.这样的活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提供了独特的优势。2.元旦文艺晚会热烈的气氛为我的才艺表演和获奖提供了特别的优势。3.幽静的环境给我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这些类比,把问题暴露出来,把谬误显影出来,修改的问题就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