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香“满绵子”


□ 刘中华

客家首府美食多。“满绵子”就是其中之一。

“满绵子”是方言名,又称“煎豆腐圆”,也称“满丸子”“满圆子”“满缘子”,但我觉得该道美食并非球状,即不成丸,干脆以谐音“满绵子”称之。

“满绵子”是以豆腐和地瓜粉为主料混合制成的一种食物,与另一种叫“豆腐缘”的食物成分一样,除了用料配比不同外,“满绵子”是温火煎成的薄圆片,豆腐缘是大火蒸成的厚大块。“满绵子”煎成后以色泽金黄者为最佳,这片片“黄玉”叠成小堆,青葱点缀,恰似淡黄玉上点点翠绿的斑痕,因其好吃却费时,制作要很有耐心,故有“一斤满绵一斤肉”的说法。

年少时见母亲制作“满绵子”,先把豆腐放在干净的漏勺或米筛上,通过小漏洞用力磨渗,使豆腐变得细碎,再放入适量地瓜粉和少许木薯粉,使“满绵子”更软。豆腐、地瓜粉、木薯粉放入的比例大致为2:1:0.2,再放入水尽量搅拌均匀。

浆打好后,用盆或桶装好,放入精盐,撒上一把细葱搅匀,接着就下锅油煎。煎时最好用平底锅,火力更均匀,不易烧糊,也易翻铲。要好吃,煎时最好不用植物油,而要用猪油。锅烧开后,锅铲打油均匀洒抹于锅底,再用小勺把调好的稠料点磕于锅中,先放锅边,再放锅中,依锅的大小,一锅可同时煎七至十块,小心地铲起煎熟的一面,再翻煎另一面。

煎好的“满绵子”,主要有三种吃法。一是粘料,就是把“满绵子”直接粘酱油或米酒吃;二是煮汤,煮汤因为更不上火,是最常见的吃法。最好是猪骨汤,再用猪油炒些胡萝卜丝,炒至七成熟时不出锅,加入汤水,再把切好的鲜香菇、蒜叶、肉丝放入,再放入“满绵子”;三是炒吃,就是把胡萝卜丝、香菇等先炒七分熟后,再把“满绵子”放入,洒少量水炒熟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