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浩: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名片: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冯浩所长长期关心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绿色发展工作。近年来,经常带领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专家前来指导生态建设工作。近期,又组织专家学者来长汀调研,编制了长汀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中科院水保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从建所至今,始终在水土保持调查、研究、教育和治理一线,推动水土保持从全国到“一带一路”到全球。

形势与需求:一是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二是水土保持率是美丽中国评价重要指标。新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水土资源保护与功能维持、系统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认识与建议: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现在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长汀“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嘱托,提出总结“长汀经验”,赋予了长汀引领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时代重任。打造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长汀经验”,关系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将会对持续推动和引领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长汀水土保持在全国的特点和影响力,长汀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定位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让长汀成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深耕区;二是让长汀成为水土保持治理创新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引领区;三是让长汀成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探索者和实验区。

让长汀成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深耕区。先行区设计上应在系统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总结长汀和全国相关先进案例,分析和吸收思想精髓和经验做法,并融入长汀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让长汀成为水土保持治理创新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引领区。长汀水土保持已经到了高度治理阶段,需要主动发力,为我国未来水土保持发展做好前瞻性战略储备,为系统治理思路、方案和实践的形成和发展摸索可行路径,并通过实地尝试和完善,引领全国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治理创新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让长汀成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探索者和实验区。长汀应系统探索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与域内其他资源协同产业化、域内碳交易试点等创新机会与机制的形成,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参考。要解决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的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功能提升的问题,水土保持持续投入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解决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中的科技、管理、政策瓶颈,以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为基础,形成升级版的“长汀经验”,为区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多部门、多行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系统治理促进机制、党建驱动生态治理创新、生态110;政策制度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新政策、水土保持投入创新政策、老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联盟;技术模式创新方面,探索高难流失地块精准治理技术、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创新和多元文化产业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规律机理探索方面,落实水土保持系统治理基本原理、智慧水土保持。要实施创新、引领、提升、协同为特征的“三四六一计划”,即三大发展行动、四大创新任务、六大工程、一个模式。通过以上计划的实施,形成具有“紧扣理论、操作具体、实效突出”特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开展先行区建设,促进长汀水土保持迈上新台阶,形成高质量先行示范引领性技术和成果,带动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续引领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