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的文旅融合实践——

让文化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龙媒体记者 刘玉荣 王薇 通讯员 熊川 陈景彬

秋高气爽,阳光洒在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的青石板路上。天后宫飞檐下,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队的队员们围坐调音,优美的旋律引得游客驻足;状元廊桥边,几位村民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不远处的苏维埃广场上,身着校服的学生正静静聆听......

国庆前夕,记者走进西陂村,开展为期两天的蹲点调研,既见证文化会客厅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古村肌理“亮”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实效,也记录下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长远谋划。

文化筑基:“五大行动”搭起框架

走进西陂村,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以国家级文保单位西陂天后宫为核心,周边“大夫第”等古民居群、林氏大宗祠、红色交通站旧址等文化地标,被一条精心设计的文化路径串联起来。

“以前红色旧址锁门,天后宫冷清,现在他们成了村里的‘文化心脏’,全靠五大行动打底。”9月26日,站在西陂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入口,该村党总支书记林汉锋的话,道出了村庄文化建设的转变。

2024年以来,西陂村围绕“乡村文化阵地‘1+N’建设、乡村文化气质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惠民、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乡村文化业态培育”五大行动,从空间、内涵、民生、人才、产业五个维度,为文化会客厅筑牢根基。

阵地“1+N”先搭起空间骨架。以“西陂天后宫”为核心“1”,串联“永远的苏维埃、双寿堂、明峻堂、裕安堂、世德堂、林氏大宗祠”等“N”个文化地标,构建“文化展示-红色教育-非遗体验”文化动线,形成“可游、可学、可感”的文化空间网络。截至2025年9月,仅红色研学就已举办50多期,覆盖10000多人次,小学生们在“革命记账台”体验互动,老党员在展馆里义务讲述苏区故事,闲置的红色资源变成了鲜活的教育阵地。

行走在西陂村,不仅能看见古建筑焕发新颜,更能感受到村民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在村中心的宣传栏上,乡风文明“三字经”朗朗上口。村民林常胜笑着说:“现在村里民风民俗好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大家的幸福指数也更高了。”西陂村每年开展“五好家庭”“美丽庭院”评选,春节舞龙闹元宵、端午包粽子、国庆办晚会,十番音乐演出成为日常,各类惠民活动不间断。宣讲团用客家山歌讲政策,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村庄实现从“环境美”到“人文美”的跨越。

该村还注重人才培育,引进职业经理人负责文化会客厅运营,培育10余名村级讲解员、15名文艺骨干,还有十番音乐传承人长期在高陂中心小学莲花校区授课,5年来带出了100多名少年学员。同时,与龙岩学院合作,邀请专家参与文化挖掘与项目策划,一支“懂文化、会运营、爱乡村”的人才队伍逐渐成型。

“‘五大行动’不是零散的举措,而是一套系统的文化建设方案。有阵地能办事,有人才会干事,有活动聚人心,文化才能真正扎下根。”高陂镇党委宣传委员李静美的话,道出了“文化筑基”的深意。

业态集聚:“文化味”变“增收力”

文化的“根”扎得深,产业的“枝”才能长得壮。蹲点期间,记者感受颇深的是西陂村“文化”正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从“卖农产品”到“卖体验”,从“单点经营”到“业态联动”,西陂村以文化为纽带,让文旅融合成为村民增收、村集体增效的重要路径。

状元集市是最接地气的“增收点”。40余个统一规划的摊点前,林阿婆的新鲜蔬果不愁卖,林大哥的小吃摊也很红火。“我白天在附近机械厂务工,晚上在状元集市摆摊,去年年收入超过20多万元。”林大哥并非个例。林汉锋说,这个西陂村“跨村企联建”的集市,不仅带火小生意,更撬动西陂村文化会客厅的综合收入,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超500万元,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生态田园也闯出了“农业+文旅”的新路子。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西陂村在天后宫景区周边打造了20亩生态田园综合体,种植花生、百香果、草莓等特色作物,并建立共享农场。游客摘完新鲜蔬果,可走进红色展馆听苏区故事,再到天后宫选购多种文创产品,形成“采摘-研学-消费”的闭环。

新兴业态更抓住了年轻客群。天后宫汉服馆主理人廖小露,结合古街、花海推出“汉服+化妆+拍照”套餐,在社交媒体上吸粉不少,“开业三个多月拍摄了几百个客人,国庆期间我们计划推出天后宫主题新服饰,年轻人肯定会喜欢”。这种“文化+体验”的业态,让西陂村从“半日游”向“一日游”“过夜游”靠近。“以前游客看半小时展馆就走,现在能玩大半天,消费自然多了。”福建客家红信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林华新说。

破局谋远:在“可能性”里找路子

“热闹背后也有隐忧,淡季没人来,游客留不住。”采访中,林汉锋坦言当前的“痛点”:秋季荷花凋谢后,游客锐减七八成,状元集市的人气也少了,经营经费有缺口,数字人才也缺......这些短板,成了西陂村下一步工作的发力点。

针对淡季客流,村里计划深化“红色+生态”路径。林汉锋设想先建设1个固定文化舞台,让十番音乐、客家大鼓队等有固定演出场地。“一是节省每次临时搭建舞台的费用,二是淡季游客哪怕不赏花摘果子,也能来看表演。”他还希望把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现在的研学多是‘看’,以后要让游客‘参与’。”作为福建省重点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西陂村是《浴血荣光》《绝密使命》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村“两委”想把红色古街打造成常态化拍摄点,吸引剧组来,让游客当“群演”。林汉锋还谋划着和专业公司合作,在西陂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游”项目,还原中华苏维埃时期“信用合作社记账”“红军伤员救治”“永丰客栈”等场景,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受季节影响较大的花海经济,西陂村“两委”也在考虑进一步优化。“村‘两委’计划通过‘红色旅游+古村体验+水乡休闲’的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盘活资源,真正实现文化兴村、产业富民......”林汉锋表示,他们正努力让西陂村成为文旅融合的闽西样板。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一时热闹,得把短板补实、路径走稳,让游客四季都来,村民长期受益,文化代代相传。”林汉锋说。

记者手记

西陂村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文化”与“民生”的紧密联结。在这里,红色研学不只是教育场景,更是村民增收的渠道;十番音乐不只是技艺传承,更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状元文化不只是历史,更是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底气”。这种“文化赋能民生、民生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正是西陂村建设文化会客厅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