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漳平市全力推进“总校制”办学模式改革——
“小片区”激活新引擎 铺就均衡教育新通途
■通讯员 赖韦元 易子林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浪潮中,漳平市“总校制”办学模式以改革为关键抓手,创新推出“小片区”管理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互动、深化教研联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县域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2021年至今,先后将吾祠中心学校、灵地乡小学并入新桥中心学校,拱桥中心学校并入桂林中心学校,官田乡小学、幼儿园正式纳入永福中心学校“小片区”管理。这一架构的逐步完善,标志着漳平市“总校制”下的“小片区”管理模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强校带弱校”的有效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如春风般吹向农村薄弱学校。
简政精编
提升管理效能
漳平市“小片区”管理严格遵循“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师资互动、捆绑考核”的原则,实施“六个统一”的半紧密型管理模式,涵盖教育资源配置、教师工作岗位安排、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考核与绩效考评等方面。
纳入“小片区”管理的学校,在行政上隶属于总校,班子按完小职能进行科学配置,由总校派遣副校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此举措有效精简了行政冗余,以吾祠、灵地、拱桥、官田中心学校纳入管理为例,共减少行政人员13人,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核心工作中,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让学校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师资流动是“小片区”管理的核心环节。总校根据教师编制、学科需求与教师专长,双向开展教师交流任教活动。总校派遣骨干教师前往薄弱校支教,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薄弱校选派年轻教师到优质校跟岗学习,拱桥中心校教师到桂林中心校交流学习达16人次,桂林中心学校也派遣骨干教师4人次前往拱桥支教。这种“点对点”的互动交流,打破了校际的壁垒,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加速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优化配置
实现高效共享
硬件设施与课程资源的双重共享,是“小片区”管理的重要支撑。在硬件方面,片区内学校共享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避免了重复配置造成的资源浪费。例如,新桥中心校与吾祠、灵地学校共同使用教学设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让每一件设备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课程资源方面,由总校牵头组织片区教师集体备课,整合形成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的精品教案、课件、试题库资源库,并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共享。此举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标准化与优质化,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小片区”管理以教研为纽带,搭建了常态化的交流平台。总校每月牵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优秀教师示范课、专题讲座、教研员指导等形式,为片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同时,依托“青蓝工程”实施结对帮扶,总校骨干教师对成员校青年教师进行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的全程指导,如同师傅带徒弟一般,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例如,新桥中心学校与灵地、吾祠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薄弱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协同共进的良好教育生态。
多点突破
“小片区”管理成效斐然
“小片区”管理模式的深入推进,在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养优化、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漳平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教师交流与教研联动催生了一批教学骨干,2023年至今,纳入“小片区”管理的学校教师在漳平市小学第四、五、六届“保险杯”青年教师“五项技能”大比武中,获奖比例持续攀升。拱桥中心校教师黄建明因教学成绩突出,获龙岩市教育局嘉奖;吾祠中心校交流教师陈颖在漳平市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灵地中心校获评“漳平市教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学生成绩与综合素养也同步提升,2024年,吾祠、灵地、拱桥中心学校学生参加漳平市“暑假读一本好书”读书征文活动,8人获奖。在教师优秀论文征集评比中,吾祠、灵地、拱桥教师获奖15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小片区”管理模式成功实施的有力见证。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小片区”管理通过“强校带弱校”,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城区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初中委托管理学校(吾祠中学、灵地中学等)考入漳平一中的人数从2017年的8人,增至2020-2024年的20人、49人、50人、44人、45人,五年累计达208人。学生回流现象明显,4所偏远乡镇初中学生人数从2017年的242人增至2024年的628人,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