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和物丰产业兴
——龙岩乡村振兴掠影
图为邓厝村璀璨的灯影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通讯员 段乐闻 摄
近日,新罗区龙门镇秀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里,水肥充足的稻花鱼肥美可口,图为农场主戴伟健在捕捞稻花鱼。通讯员 罗晓燕 摄
蝴蝶兰产业链让矿区蝶变园区。通讯员 熊川 摄
近日,漳平市拱桥镇梧地村村民在鲜切花基地劳作。梧地村以“红色领航·田园花开”党建品牌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美丽产业”——城郊休闲农业观光区,重点推进鲜切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讯员 赖韦元 陈巧萍 摄
龙潭镇
蝴蝶花开党旗红
■ 通讯员 熊川
近日,永定区龙潭镇的蝴蝶兰智能温室里,一株株或粉或紫的蝴蝶兰含苞待放,工人们正忙着分拣、组盆、打包,准备将这批鲜花发往全国各地(如图)。
从昔日“黑煤山”到今日“花果山”,龙潭镇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在废弃矿区上绘就了一幅“矿区变园区、园区变景区”的生态共富画卷。
“过去这里煤矿遍地,粉尘漫天,如今蝴蝶兰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近2000人就业。”龙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正锋站在蝴蝶兰产业园展厅前感慨。这一转变的密钥,正是龙潭镇创新打造的“蝴蝶花开党旗红”产业链党建品牌。
2016年,龙潭镇引进万花园林公司,市、区两级因势利导,以蝴蝶兰产业为核心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同于传统产业模式,龙潭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蝴蝶花开党旗红”联合党总支,聚合5个村党支部、240余名党员,推行“导师帮带制”与工作月例会制度,形成“跨村联建+村企共建”发展格局。“强村带弱村,企业带农户,资源整合后,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枫林村党支部书记严胜说。
党建赋能下,人才集聚新高地,产业融合迸发新动能。龙潭镇创新“以工代农、以企带村”模式,引导6家企业与8个村党支部结对,通过“飞地”模式共建智能温室,闲置土地流转为种植基地,乡贤返乡投资热潮涌动。2024年,枫林村党支部、村委会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好班子”,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矿区转型经验连续两年入选福建省绿色经济典型案例,2024年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龙潭,中央及省市媒体高频聚焦,让永定蝴蝶兰“香飘四海”。在“党建链”牵引下,产业链不断延伸。
龙潭镇打造“产、学、研、教、销、游”一体化平台,建成全国最大的蝴蝶兰鲜切花基地,推出文创茶具、主题邮票等衍生产品,开发“蝶恋花”露营基地等文旅场景。连续四届蝴蝶兰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直播带货让蝴蝶兰插上“云翅膀”,新型建材、商贸物流等配套产业同步崛起,实现“矿区”到“景区”的美丽蝶变。
如今,龙潭镇已形成“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生动局面。2025年,龙潭镇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对象名单”,枫林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从“卖煤炭”到“卖风景”,从“单打独斗”到“全域联动”,龙潭实践印证了在党建引领下,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加速转化为共富动能的生动实践。
塘前村
文明新风润乡村
■ 通讯员 黄水林 李聪妹 马彪
近日,走进全国文明村镇——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绿树掩映,街道整洁,房前屋后鲜花点缀。一支由党员和村民组成的“文明有象”志愿服务队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清扫路面、疏通沟渠、搬运杂物......村民们用行动共同扮靓家园。这幅和谐景象,正是塘前乡以“文明有象”文化为魂,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有效实践。
“以前可不敢想!垃圾随手丢、水沟发臭是常事。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伙儿都自觉参与打扫维护,环境干净了,住着别提多舒心!”正在参与志愿清扫的塘前村村民张冬发指着自家门前挂着“美丽庭院”奖牌的整洁小院,言语间满是自豪,“去年评上了奖,这是全村人的认可,特别光荣!”
塘前村的华丽蜕变,源于对“文明有象”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时代激活。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为塘前乡迪坑村题写的“文明有象”匾额,寄托着“文教昌明、景象美好”的期许。进入新时代,塘前乡党委、政府赋予其新内涵,在塘前、迪坑、水源等村连片打造“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并深入实施涵盖村规民约、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八个全覆盖”乡村治理模式,将普法宣传、好人好事等与乡村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弘扬时代新风,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核心就是把‘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的理念转化为治理实招。”塘前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世荣介绍。该村结合乡村文化会客厅相关活动,以“豸下莲乡”党建联盟为纽带,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纳入奖惩机制;依托“村民议事会”让群众说事议事;借助“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同时,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五好家庭”“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树立崇德向善标杆。一套“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治理体系,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在“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影响下,文明新风正悄然改变生活。塘前村党员张春合女儿订婚,他主动践行“重情薄礼、婚事新办”新风,减免彩礼10万元;迪坑村村民王小燕小女儿出生,百日宴、满月酒不摆宴席,喜事简办。
此外,在“文明有象”理念引领下,志愿服务蔚然成风,37支志愿服务队如红色纽带串联起全乡治理网络,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次,先后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各类典型114户次,形成“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塘前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称号。2025年5月,塘前乡塘前村还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文明有象”的浸润不止于乡风塑造,更在塘前乡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动能。该乡巧妙整合客家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等资源,依托“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构建“文化会客厅+文艺展演+研学体验”立体文旅发展模式。
“豸下莲乡”AAA级景区内,碧叶连天,荷花竞放,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景区巧妙利用古建筑、老祠堂及旧厂房,打造系列特色展馆:知青文化陈列馆珍藏着6800件反映知青年代使用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奖状文化陈列馆陈列了2300张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奖状;还有“文明有象”文化主题馆、福文化馆、客家民间技艺馆、莲台文化交流馆等特色展馆,构成了塘前乡文化体验矩阵。
邓厝村
璀璨灯影亮 “夜”态助振兴
■ 通讯员 段乐闻
初秋之夜,光影流转。近日,新罗区东肖街道邓厝村8000多平方米的梦幻灯光秀与金色向日葵花海交相辉映,哪吒、太空、海洋等几大主题场景沉浸式呈现,一场集“视觉艺术、文化体验、美食享受”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盛宴正火热上演。
白天,游客们漫步在田间小径,穿梭于花海之中,随手一拍便是田园大片;夜幕降临,现代灯光科技将乡村装扮成奇幻世界,哪吒闹海、星际穿越、海底童话等主题灯光区错落分布,游客们或驻足欣赏,或拍照打卡,尽情享受这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体验。
孩子们欢快地穿梭其间,与哪吒等卡通形象亲密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活动现场还设有特色美食区,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本地特色小吃摊,清凉解暑的冰淇淋、香气四溢的烧烤等美食,为游客带来别样的味蕾享受。
“带孩子来玩,没想到这里的灯光秀这么震撼,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孩子玩得都不想走了!”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道。邓厝村灯光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体验,更展现了生态自然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乡村新风貌。
邓厝村的灯光秀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视听盛宴,是新罗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乡村夜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近年来,东肖以邓子恢故居为核心,采用“街村企全过程参与”模式,打造邓子恢故居广场核心区夜景工程项目,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的有机融合。
钟秀村
凤梨飘香引客来 采摘体验乐趣多
本报讯(通讯员 陈惠 许雅婷)近日,漳平市西园镇钟秀村的秀云台湾凤梨采摘基地里,阵阵果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浑圆饱满的凤梨果实沿着坡地有序排列,如同一个个金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眼下正值凤梨成熟的大好时节,又恰逢暑假,基地更是热闹非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亲身感受采摘的独特乐趣。走进基地,一垄垄凤梨植株排列得整整齐齐,上面挂满了饱满诱人的果实,翠绿的叶子衬托着金黄的凤梨,色彩鲜亮,格外惹人喜爱。工人们穿梭在田垄间,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凤梨地,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凤梨,体验着亲手采摘的乐趣。秀云台湾凤梨采摘基地负责人苏林秀介绍道:“我们农场从2019年引进台湾凤梨,有多个品种。经过几年的试种,目前选择了两个优质品种,一个是金钻,一个是西瓜凤梨,总共种植近5亩。预计今年产值在两万斤左右,我们农场采用自摘的模式,游客们来这里采摘和品尝,对这两个品种还是蛮认可的。”
近年来,漳平市立足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像西园镇钟秀村的凤梨采摘基地这样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仅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逐渐打响了农旅融合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