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象洞镇美丽乡村航拍图

工人在福建晶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产品

通讯员 李良英 文/图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全市有排位的25项指标中,11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其中,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项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届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省两个、全市唯一同时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和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县的县(市、区)之一;成为全省十个、全市唯一2025年一季度项目工作获得综合考评正向激励的县份......”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武平县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持续开展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1+7”“工业质量提升”“共同富裕”三个行动,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担当,更是圆满收官“十四五”的信心传递。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武平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完善新型显示产业大脑等公共服务平台等,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县共有28家企业实施34个技改项目,总投资11.08亿元。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唯正智能生产的六轴钻孔机被确定为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现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零的突破。搭建新显“1+6+N”产业链组织体系,创新产业链党建“135”运行机制,筑牢“1+4+N”人才体系,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资金、人才等需求。深化每月10日“企业服务日”、25日“涉企统一检查日”、每季度“企业夜谈会”等活动,落实“首违不罚、轻违不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武平高新区获评“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面深化改革亮点纷呈。武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提升新时代林改“武平经验”,坚持以“提质、兴业、利民”为宗旨,探索形成“1256”共富林场建设机制。深化“林票”“碳票”“碳汇”改革,率先推出的“股金型”林票实现全省范围内可交易,试点探索“森林经营方法学”,实现全省首个碳中和林项目碳汇交易。“e林通平台”入选2024年福建省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优秀案例。持续深化“总校制”改革,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2025届高考物理类670分以上5人,其中700分1人,为全省前五、全市第一。深化“总医院制”改革,按照“一院八部八中心”建设要求,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县总医院荣获“全国医共体建设标杆奖”。探索创新乡镇区域联合执法新模式,“探索留守独居老人养老服务新路径”项目入选福建省开展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重点改革项目。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武平围绕建设“主客共享·舒适温暖”旅居城市定位,坚持“板块式开发、均衡式配套、片区化更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老旧小区和地下管网改造,开展全县独居老人民房用电线路改造专项行动,创办“温暖食堂”“长者食堂”,建成13个渠化岛遮阳棚,投放53张多功能环卫工具箱,启用60座“共享驿站”,城市内核更加温暖。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851”工程,持续培育壮大“一鸡一果一灵芝”等优势特色产业。武平灵芝产业实现从8.7亿元到18.25亿元的品牌价值跃升,连续三年荣登“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扎实开展“五票制”改革,累计发放“五票”63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扎实推进资源全循环碳减排项目建设,建立村集体、农户、县属国企及技术公司“四方共富”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探新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收入倍差从2022年的1.86下降到2024年的1.78,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文旅出彩树品牌。武平充分挖掘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资源禀赋,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平段)建设,持续强化“红都前哨”“南方三年游击战红色旧址”等项目IP引流作用,将各乡镇红色资源串点、连线、成面。建设好“乡村文化会客厅”,持续举办“农家欢·村村乐”村晚、“村BA”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擦亮“书香机关·韵味武平”品牌,举办阅读活动109期,武平县图书馆荣获2024年全国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大赛“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扎实推进高额彩礼整治,全县116对新人践行“零彩礼”、150对新人践行“低彩礼”,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收官之年干劲足。下一步,武平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持续深化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成“四个一”行动,践行“实在实干实效”工作作风和“精打细算、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作精神,突出做好产业提质、生态增绿、城乡共富、改革创新、平安和谐,为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