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之基


广汽紫金项目现场一角

工人在豪锦鹏生产车间赶制订单

通讯员 林斯乾 文/图

23日,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福建优锂新能源有限公司破碎车间,退役的磷酸铁锂电池通过输送带进入破碎机破碎,随后送入窑炉干燥、分解,再进入滚筒筛分离出铜、锂、黑粉三种材料。黑粉将进入湿法车间进行化学处理,合成碳酸锂、磷酸铁,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电池材料,实现“变废为宝”。

上杭锂电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最初是通过金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硫酸、氯气等发展了氟化工产业,进一步生产出锂电池所需的电解液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此基础上,该县通过龙头项目引领和产业链图谱精准招商,快速构建了从锂矿开发到电池基础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再到回收利用的锂电新材料产业链闭环:

在上游,紫金矿业从2021年开始进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拥有阿根廷3Q盐湖锂矿、中国西藏拉果错盐湖锂矿、中国湖南道县湘源硬岩锂多金属矿,并受邀主导开发世界级刚果(金)马诺诺锂矿东北部项目,形成世界级锂资源储备,提供了锂等关键原材料。

在中游,上杭落地建设了紫金锂元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2万吨生产线已竣工投产;龙德六氟磷酸锂生产项目依托工业区的氟化工产业链,延伸拓展后端产品“六氟磷酸锂”;时代思康一期新型锂盐项目也已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将年产5万吨含氟锂电新材料;天甫厦化60万吨硫磺制酸项目可为产业链提供硫酸等基础化工原料。

在下游,福建龙净年产5GWh储能电芯制造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该项目以紫金锂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上游而孵化落地。在电池回收方面,常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元前驱体二期项目也已投产,可新增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4万吨/年、高镍三元前驱体3万吨/年的产能;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破碎车间设备已进入联动调试,湿法产线预计9月正式投产。在锂电池制造的辅助材料方面,去年建成的福建豪锦鹏项目提供电池关键连接件和封装材料。

从紫金矿业开拓国内外矿产资源,到福建常青新能源处理三元锂电池、福建优锂新能源专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再到紫金锂元将再生材料合成正极材料,企业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物料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形成了一个高效、闭环的循环经济生态,上杭县内就可实现锂电池75%的原材料成本供应。

今年上半年,上杭县金铜产业实现产值636.8亿元、占全市有色金属的75.5%;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5.14%,产值占全市57%,氟化工新材料入选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群。

上杭县蛟洋镇陈坊村房前屋后、山坡田间,绿油油的状元豆藤蔓爬满架子,处暑一过,村民们开始收获第二茬状元豆。

陈坊村有400多人,海拔大约600米,四周青山环抱,日照充足气候温和。这样的地理条件正适合状元豆生长。颗粒饱满的豆子成为外来采购商的抢手货。陈坊村党支部书记陈进春告诉我们,这几年村里种植面积一直在扩大,目前已达700多亩,成为百姓的“富民产业”,陈坊村也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在陈坊村带动下,地理条件相仿的文地、东乾、蛟洋、塘厦4个村也加入了状元豆种植队伍。蛟洋镇顺势而为,联合5个村“跨村联建”,成立状元豆共富产业党总支,集中连片打造状元豆“共富工坊”。如今,状元豆已远销莆田、南平、宁德乃至江西省。“陈坊村建成了分拣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状元豆包装、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面对一地豆子,陈进春充满雄心。据统计,去年,蛟洋镇种植状元豆2750亩,总产值270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超12万元。陈坊村实现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存款。

在上杭县湖洋镇,随处可见悬挂着各色招牌的蒸鸡店。走进其中一家蒸鸡店,香气扑鼻而来。据店主廖庆英介绍,每天有许多食客前来品尝蒸鸡,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最多时一天曾销售500多只。

去年,湖洋镇成立了湖洋蒸鸡产业协会和运营中心,“共富”直播间首次亮相,湖洋蒸鸡“出山入海进湾区”、预制菜生产等合作项目同步推进。今年1-6月,湖洋蒸鸡协会商户的蒸鸡销售总量超过10万只。

湖洋镇蒸鸡协会乘势而上,打造“湖洋蒸鸡五福宴”、蒸鸡文化体验中心、湖洋蒸鸡特色餐饮文化街,推动湖洋蒸鸡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客家美食。

一条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夯实强县之基;而一粒豆子、一只蒸鸡,乃至一颗脐橙、一个蜜雪梨,同样是富民之路,让希望的田野活力满满。上杭县按照“地域相邻、强弱相配、抱团发展、片区互竞”的原则,建立“片区联建”机制,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目前,该县已建成4个特色产业集群、4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该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7%;在全县331个村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达110个。今年1-6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亿元、增长6.5%,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3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全市第一;货物进出口总额224.6亿元,增长38.7%,占全市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