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罗:『四链 』融合赋能 区域协同共进
能源互联网产业园
福建辉丰除尘器外壳设备项目生产车间
■通讯员 温连光 文/图
“项目用地已成功摘牌并签订出让合同,前期建设审批工作正稳步推进。”近日,侨龙应急消防远程供水系统生产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据悉,该项目是省重点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成后将新增一条应急消防远程供水系统生产线,预计年产25套消防远程供水系统。
侨龙的发展,是新罗区聚焦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四链”融合的缩影。该区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全力开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活动,细分出工程机械、电气装备、应急抢险救援装备3个特色高端产业链条,推动经济社会稳健前行。上半年,全区GDP达609.5亿元,同比增长5.6%。
机械装备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300亿元。2025年,新增落地产业链关联项目21个,总投资达39亿元。目前,该产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至83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上市企业3家。侨龙自主研发的“龙吸水”系列应急排水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海德馨应急移动充电车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其38款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产业荣获“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面,以卓越新能源、龙净储能等领军企业为引领,新罗区加速构建生物质能源、新能源电池两大细分产业链。2024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2025年,新增落地产业链关联项目30个,总投资高达90亿元。其中,卓越新能源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示范项目,龙净蜂巢获评中国储能工程创新应用奖。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新罗区探索出多种特色模式。“三三制”模式成效显著。过去,雁石镇厦中村田地分散、种粮效益低,不少土地处于半抛荒状态。该村通过三方联建供销农场,生产优质“福香米”。农户将耕地托管给村集体,每年每亩可获得700元保底收入,基地粮食丰收盈利部分按“三三制”分配,即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该模式已带动4000户农户参与,实现亩均增收900元。
“四库”联动模式别具一格。在全省率先实施总投资3.2亿元的系统性生态工程项目,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不断扩容增量。“五票”融合模式独树一帜。在全省上线首套“五票”交易服务系统,已发行林票、水票、地票、房票、碳票等各类票证1258张。
此外,新罗区以“六个共富”为引领推动发展,通过“项目化”形式推进工作落实,深化共富渔场、共富林场、共富农场、共富车间等项目建设。
新罗区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城乡融合提质。积极抢抓国家电网对口支援政策红利,成功培育出电气装备产业链。能源互联网产业园区被列入国家电网首批零碳园区示范项目,太阳电缆环保型电缆生产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和盛高科数字化产业项目建成投用,源明电力新能源设备生产项目签约落地,年产值突破30亿元。
广龙对口合作中,该区探索出“资源互补、产业互动”的路径,建设广龙岁金智谷产业园,累计引进产业链关联项目17个,总投资突破100亿元。深化厦龙山海协作飞地经济模式,厦龙科创飞地在厦门火炬园区顺利落地,实现“厦门研发+龙岩生产”的双向协作。
总投资3.5亿元的白沙电气化小镇建设稳步推进。当地依托电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优势,特色农业实现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成为新罗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化建设发力,形象品牌彰显。踏入中央苏区金融街,“茶公”“茶婆”踩着“蝶步”表演龙岩采茶灯,引得围观群众掌声连连;一河之隔的非遗主题街沿河市集里,特色小吃香气四溢。这里获评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然成为当地群众钟爱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驱车驶入雁石镇益坑村,四周青山环抱,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啼。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益坑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区共培育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4个。
在社会管理层面,新罗区以党建引领社区精细化治理,将全区358个村(居)划分为3924个微网格,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
清新福建,五彩龙岩,龙腾新罗。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新罗区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贡献更多新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