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国家一级文物,见证闽西儿女抗战历史


抗日战争初期,长征到达陕北后的闽西子弟分布表。

“我们馆有6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边就占了4件。”22日,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内,闽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档案文献文物特展现场,馆长朱廷水向我们介绍闽西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故事。

据介绍,这四件国家一级文物是“1939年11月白求恩病床日志”“1939年11月白求恩体温记录表”“1939年11月白求恩死亡诊断书”“1939年11月白大夫求恩同志逝世经过录”,均由闽西籍抗战子弟兵叶青山保存后捐赠。

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文物的背后是闽西人民同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英勇无畏。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抗日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中有2000多名闽西子弟在华北战场英勇破敌、战绩累累。

193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长征到达陕北幸存的2000多名闽西子弟大部分被编入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所部,其中一一五师是闽西子弟最为集中的一个师。八路军改编后,立即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杨成武、杨尚儒、熊奎、黄炜华、邱国光等近百名闽西子弟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斗后,杨成武、罗元发、江一真、叶青山、刘彬、林金亮等闽西子弟,在聂荣臻领导下,与边区军民一起,创建了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在八路军一二○师的苏启胜、罗洪标、赖金华、林茂等闽西子弟和全师指战员一起,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创建了拥有46个县的晋绥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张南生、刘忠、赖际发、卢仁灿、张宜步、钟池、王贵德、黄定基等闽西子弟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与边区军民一起,创建了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39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元发等率部进行了著名的雁宿崖和黄土岭战斗,击毙了被称为日本“名将之花”的日军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1940年,一二九师新十旅政委赖际发、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卢仁灿、先遣支队政委张南生、七七一团政委王贵德、决死三纵九团副团长黄定基等闽西子弟率部参加了正太铁路西段的破袭战,攻克了10多个日军据点,控制了正太铁路西段沿线的大片土地。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1940年9月,杨成武、罗元发率部进行了攻打涞源县城、东团堡等战斗,摧毁日军据点数十个。

1940年10月,一二○师独一旅作战科长赖金华、二团政治部主任罗洪标等闽西子弟,率部参加了破袭同蒲铁路北段战斗,歼灭日军1700多人,使同蒲铁路一度瘫痪。1940年10月14日,一二九师新十旅政委赖际发等闽西子弟率部参加了弓家沟和关家垴战斗,攻占了日军重要战略据点关家垴。

1940年秋,冀中军区组织部副部长王奇才、骑兵团政委卢克等闽西子弟和冀中军民一起向日军发起破袭战,攻占日军据点20多个,歼敌1500多人。1941年冬,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在沂蒙山指挥反“扫荡”战中壮烈牺牲。另外,鲁中军区司令兼政委罗舜初,领导鲁中军民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

在烽烟四起的华北抗日战场,每一寸焦土都印刻着闽西子弟的足迹,每一场胜利都凝结着闽西儿女的赤胆忠魂。闽西子弟不仅在战场显神威,更有抗大育才、战地救伤、金融抗敌,铸就了华北抗日战争的钢铁力量。

其中,奋战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刘亚楼、抗大组织部部长袁子钦、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曹菊如、中央军委二局领导戴镜元等闽西儿女,无论在中央机关、基层单位,还是在教育、医疗、金融、机要等部门,都尽职尽责忘我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南京、武汉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童小鹏、张元培、赖祖烈、吴振英等人,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抗日。

(龙媒体记者 陈良锦 池银花 通讯员 栾振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