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情中解决群众困难
编者按
8月17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在现场”栏目刊发报道《身入更心入的“调研”之变》,聚焦各地各部门改进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报道了我市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在共情中解决群众困难。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宇
雨后,福建龙岩新罗区的大山林木葱郁。担任岩山镇党委书记不到一年的罗坤又一次钻进这片绿色中。他盘算着:“这是第十四次来,这次一定要解决两个村的纠纷。”
岩山镇玉宝村与铁山镇火德坑村紧挨着,交界处的2400亩山林怎么划分,两村争执了很久。
今年玉宝村筹划着建新公路,被火德坑村拦了下来:“玉宝村要先同意划界方案,才能修路。”
发展不等人。为此,罗坤花了大半年时间调研,主要在做玉宝村的工作。“之前镇里出台了划界方案,但玉宝村不同意。我想,得弄清楚大家的想法,一次调研解决不了,就多来几次,直到解决为止。”罗坤说。
在玉宝村村口,年过六旬的村委会主任董学文刚从林地回来,看见罗坤说:“罗书记,辛苦你又来一趟,上次你们划的界,我觉得还是不合适。”
半年前,董学文一句“山林不能让,让了林子,子孙就没后路”的话,让村里200多口人都没了接话茬的勇气。在罗坤看来,老董是这道难题的“题眼”。
罗坤拉上董学文:“走,咱去村部聊聊!”
来的次数多了,罗坤对村里每个人的想法都熟悉了:前面多次调研,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觉得测绘不准确。这十来次的调研,内容包括了罗坤等人数次的测绘成果。“用脚走、用皮尺量,难免会有误差。”罗坤说。
这次调研,罗坤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今年5月,新罗区自然资源部门使用无人机测绘,新的测绘图更精确了,让罗坤有了底气。
“这里测绘图已经标注清楚了,明明白白,哪边都不会吃亏。”罗坤掰着手指头和大家算长远账,“现在林地范围可以厘清了,确权后道路便能通,以后每年接待游客保守估计能到10万人次,村集体就能大大增加收入......话再说回来,不看长远争眼前,损害的是家风、乡风,这不是为儿孙谋后路,而是断了发展路。”
说到这儿,董学文和村民们被触动了:“自然资源部门给的数据能信,大家的调研结果不会骗人。”问题终于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7月底,两村纠纷彻底解决。罗坤第十五次来到玉宝村,看着眼前的道路破土动工,罗坤感触良多:“老话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经过这么多次调研,群众对发展的渴望,我能感同身受,这就是我干劲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