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经济开出“致富花”


本报讯(龙媒体记者 陈斯斌 通讯员 游莉榕 王祥意)昨日,在长汀县南山镇黄家庄村,村民李大爷正站在自家小院门口,熟练地修剪着缠绕在竹篱上的金银花藤蔓。“这金银花可金贵着呢!”李大爷笑着说,“以前这院子里荒草丛生,现在种上了金银花,上半年光靠卖花就挣了好几千块。”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要深化“产业共富”机制。长汀县立足当地生态优势,引导村民盘活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构建“五好三共”模式,即“好种、好管、好收、好卖、好看”以及村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共谋划、共参与、共富裕,成功激活乡村闲置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庭院经济振兴之路。今年上半年,长汀县共打造了12个庭院经济重点村,培育了436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其中脱贫户有147户,示范户预计户均年增收4000元。

长汀县紧扣庭院经济“小而精”的特性,因“院”制宜,积极谋划“好种好管、稳产稳收”庭院经济产业。在河田、三洲等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推广美国西柚、春香柑橘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果树;在四都、南山等乡镇,利用湿润小气候发展麦冬、兰花等林下经济作物;针对大同等乡镇安置区搬迁脱贫户庭院空间有限的状况,推出“菌棒托管”模式。例如,大同镇师福村发展竹荪种植庭院经济,15亩的种植规模带动了30户示范户,今年预计户均增收达6000元。

为打造“好收好卖”的产业链条,长汀县建立“村集体+村民+经营主体”三方联动模式。村集体负责规划产业发展,以流转土地等方式带动村民参与;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回购,形成产业闭环。如新桥镇石人村将石人茶种植融入庭院经济,形成“种植-加工”产业融合体系。

此外,长汀县实施“美丽庭院 +”计划,以景观增值撬动产业增值。河田镇南塘村盘活房前屋后土地,发展特色种植,打造全季旅游体验,改建闲置民居为体验空间和民宿,去年接待各类活动150余场,实现产值约38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