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检察建议

助力特色农产品“持证上市”


通讯员 吴艳梅 廖福萍

春风拂过山岗,武平绿茶的清香弥漫在山间田野,这是茶农的希望与骄傲。“武平绿茶”是我国历史名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武平县首个获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为何备受青睐的特色茶产品缺少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重要信息,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侵害消费者权益?

揭开问题

缺失的绿茶“身份证”

2024年冬天,武平县检察院在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的食品药品安全“冬季行动”中,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武平绿茶”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通过邀请农艺专家、“益心为公”志愿者对辖区60余家茶叶生产企业、家庭农场、茶叶经销商等开展实地调查,发现辖区内茶叶生产重点乡镇的8家茶叶生产主体未按规定标注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3家茶叶生产主体未按规定录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

“农产品未按规定录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未在外包装标注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不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安全保障权等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了武平绿茶的品牌声誉,不利于绿茶产业健康发展。”承办检察官说道。

精准监督

推动绿茶产业规范生产

2025年1月,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武平县检察院迅速行动,向相关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3份,督促其对全县茶叶标识开展全面检查,依法查处未按规定进行标识的茶叶生产主体,加大对辖区内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企业追溯信息的录入、上传等环节的监管检查力度。针对监管部门职责交叉和整改中存在的困难,武平县检察院组织监管部门召开圆桌会议,进一步厘清职责,共商解决方案。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立即部署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54家次,查处未按规定录入追溯信息企业3家,向茶叶生产主体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2份,发放完善茶叶标识通知60余份,精准指导重点生产商12家,督促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并上传至福建省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同时组织茶叶生产主体开展食品安全法规培训。

巩固成效

持续守护馥郁茶香

今年6月,检察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开展实地“回头看”,如今,监管部门已建立健全日常巡查、企业信用档案和惩戒等长效监督机制,促进绿茶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现在我们的绿茶,标签清清楚楚,信息明明白白,规范‘持证上市’,消费者买得放心,我们也卖得有底气,我们的产业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大。”武平县松花寨生态茶园负责人表示。

“检察机关综合运用检察建议、圆桌会议等监督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开展行业综合治理,推动农产品规范生产,不仅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服务保障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武平县检察院分管公益诉讼工作的副检察长钟春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