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共富田”
■通讯员 郑嘉雯 张志勇 谢雯
8月12日,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新罗区政府、市农科所等组织实施的龙岩市再生稻AI共富农场无人收割现场观摩活动在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到场指导。
观摩现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作物生长传感器和自动识别模块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预设路径在稻田中来回穿梭。它们精准识别稻穗成熟度,自动调整收割参数,割茬高度控制精确,既避免了人工收割对稻桩的损伤,又确保颗粒归仓。原本需要一名农民一整天才能完成的收割任务,不到半小时便高效完成,现场农户纷纷点赞。
现场还展示了智能农机的“绿色功夫”——部分收割机配备的秸秆粉碎还田系统,将秸秆即时粉碎还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让“高产”与“生态”同步落地。
据悉,再生稻AI共富农场依托谢华安院士团队的优质稻品种“福香占”及高效栽培技术,融合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智能农机装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数据驱动”转型,成立了“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将再生稻先进种植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施了再生稻AI共富农场。
“AI共富农场的核心是‘农机+农艺+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谢华安院士在观摩活动中表示,厦中村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粮食单产和品质的双提升,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农户共享的共富路径。未来将以这里为核心,通过培训班、观摩会等形式,让优质品种和智慧模式辐射周边,让更多农民分享科技红利。
“此次活动是我市践行‘产业共富’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示了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的‘龙岩方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峻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AI共富农场为试点,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联合院士团队攻关再生稻机械碾压率等技术难题,推动南方丘陵地区轻型智能农机在闽西落地推广。”
同时,我市将加快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耕种管收”全环节数字化升级,鼓励更多合作社、农户参与智慧农业发展,让科技赋能的“共富田”在闽西大地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