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全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践——
让资源动起来 队伍活起来 质量提起来
■通讯员 黄水林 谢苇妍
暑假,在连城县实验小学里,校长罗桂龙翻看近年报表时眉头渐舒:通过县域师资统筹,15名紧缺学科教师及时调入,不仅填补了语文、数学师资缺口,每年还节省代课经费超2万元;
在连城三中的公告栏前,家长们围着中考喜报驻足点赞,59名学子被连城一中录取,创历史新高......
从农村校的成绩跃升到城区学校的师资配备,这些变化背后,是连城县全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障碍这一沉疴痼疾,构建起“县级统筹、学校自主、有序流动”的教师管理新生态,为区域教育公平注入制度性动能。
沉疴待解
“改革前,我们学校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缺口较大,需长期外聘代课教师填补空缺,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每年还要承担不菲的代课费用。”罗桂龙说。而远离城区的罗坊中学、北团电力希望小学由于英语教师紧缺,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成为学校师生的“心头难”。
彼时,“教师身份固化、流动性差、队伍活力不足”三大问题如同枷锁,制约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被“绑定”在特定学校,生源逐年减少的学校“有编没人用”,而生源激增的学校“有人没编进”,导致师资与需求严重错配。
“刚分配时想着干出成绩,可几十年在同一所学校,激情慢慢磨没了。”一位在农村小学任教20年的教师坦言,城乡差距更明显,城区学校名师云集,农村学校根本比不上,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一师难求”,农村孩子难享优质教育。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优秀教师向城区或重点学校集中,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长期短缺。教师一旦分配,极少跨校交流,职业倦怠现象普遍。
“‘县管校聘’改革,就是要打破‘一校定终身’,让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管理主体从分散办学向县级统筹升级,让资源动起来、队伍活起来、质量提起来!”连城县教育局局长罗明慧说。
制度破冰
为打破旧格局,连城县从政策、机制、执行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县级统筹、学校自主”的管理新框架。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教育局配套《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改革方向。
“双合同”重构人事关系。教师与县教师服务中心签订5年《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与学校签订1年《岗位聘任协议》。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某所学校的人”,而是“全县教育系统的人”,以制度创新推动教师身份转型,为人才流动奠定基础。冠豸中学原英语教师罗家庆正是通过这种机制,聘入罗坊中学,极大提高学生成绩。
活力迸发
“以前绩效工资最高和最低就差500元,干多干少差不多。现在高达1200元,看得到实打实的差距,收入还和评优、职称挂钩,不努力真不行!”连城实小教师李老师感慨道。改革前,李老师教学业绩平平,竞聘的压力倒逼李老师主动向骨干教师请教,制订成长计划,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李老师所带班级语文平均分提升8.5分,跻身年级前三。
改革的“鲶鱼效应”,激活了教师队伍“一池春水”。在“县管校聘”推动下,连城教育呈现出“活力迸发、质量跃升”的新格局。打破“一校定终身”模式,编制跟着生源走,岗位围着需求转,有效缓解学科结构失衡与城乡师资不均问题。
岗位竞争与科学评价打破“大锅饭”局面,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能上庸下”的导向倒逼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年轻教师主动参与培训,骨干教师积极分享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改革后,实验小学教师主动申报公开课、课题研究的数量同比增长60%,以老带新成常态,全县教研氛围日益浓厚。
“改革没有终点,下一步将深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推动‘县管校聘’改革成果进一步向乡村教育神经末梢延伸,让每一位教师有了成长的动力,每一所学校有了发展的活力,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了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罗明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