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碎片化的历史事件串联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电视连续剧《浴血荣光》观评


吴升辉

当《浴血荣光》的镜头扫过闽西山峦间猎猎飘扬的红旗,那是1929年红四军入闽开创中央苏区,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油灯下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的沉思,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中完成的思想蜕变。这部以闽西革命斗争历史为底色的作品,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密码。

从南昌到古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传承与发展

《浴血荣光》通过艺术手法,使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宛如三颗璀璨星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历史坐标,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创新实践,构建起新型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制度根基。

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如划破夜空的闪电,开辟出党对军队直接领导的崭新道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三湾实施的改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陷入困境的革命军队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古田会议的召开如同一座灯塔,为在迷茫中探索的人民军队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全面成熟。

南昌起义解决了“敢不敢领导军队”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三湾改编解决了“能不能掌握军队”的问题,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使党能够切实掌握军队,确保军队听党的话、跟党走。古田会议则解决了“如何保证军队性质”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明确了军队的政治属性,使军队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性质,成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坚强力量。这种思想深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军事领域政治规律认识的不断升华。

从古田到遵义:党对革命领导权的传承与升华

《浴血荣光》对古田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叙述,展示了这两场会议在党对革命领导权把握上的传承关系,共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里程碑。

古田会议从根本上划清了新型人民军队与旧式军队的界限,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军事指挥权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首次实现了党对革命全局的独立自主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浴血荣光》体现了古田会议与遵义会议的传承关系,体现在党对革命领导权的把握从军队建设层面扩展到全局层面,推动革命实践从挫折走向胜利。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革命火种的传承与燎原

《浴血荣光》通过井冈山与中央苏区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这两大革命根据地虽时空有别,却在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上形成了深刻的传承关系。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标志我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发展。

该剧立足中国革命的阶段性历史进程,从“支部建在连上”和党代表制度到思想建党的深化和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战术原则到正规战争的战略指导,生动讲述了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关键转折。

《浴血荣光》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其以大历史观的叙事格局,对闽西中央苏区的历史认知突破了阶段论的局限,构建了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完成了对党史的立体化呈现与当代性转化,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能”的深层逻辑提供了鲜活的影像注脚。

(作者系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