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里的千年回音


龙岩师范附属小学三(5)班 曾子衿

推开琴房的门,二十一弦古筝静静卧在台灯下的暖光里。琴身檀木的纹路像泛黄的书页,老师说过,古筝的琴音里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战国沙场的马蹄声,敦煌壁画的飞天舞,还有苏东坡在月下听过的松涛响......

还记得幼儿园时,我的手指第一次触碰琴弦,仿佛摸到了时间的年轮。初学《小小竹排》时,总弹不出摇指的酣畅淋漓,指尖磨得发红、手腕疼得酸胀,老师温柔地握着我的手在雁柱间游走:“商周时,古筝只有五弦,后来每添一根弦,就多一段山河岁月。这一串串琴弦颤音里,漾开的不仅是绿水青山间的层层水波,还有中国人千年传承的悠然自得。”

练琴难免枯燥乏味,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打开网络里的视频:东京街头的汉服姐姐用古筝演绎周杰伦《东风破》;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自学古筝与摇滚乐结合;最让我骄傲的是各种版本的古筝曲《茉莉花》,总能让评论区里挤满不同语言的“感叹号”。

这周末,我在老师家排练新曲目,老师教了我《高山流水》,原来,这首曲子里蕴含了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老师鼓励我:“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将来,我希望你能把这首《高山流水》弹得生动迷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中国人觅知音、促和平的宽广胸怀。”

今晚练完琴,月光洒在在谱架的古曲集上。工尺谱旁印着英文注释,像丝绸之路上重叠的车辙。我轻轻拨响羽调泛音,恍惚听见大雁塔檐角的风铃,威尼斯贡多拉上的曼陀铃,还有数字云端流转的琴谱数据——原来二十一弦古筝从来不是孤独的“铮铮”作响,而是文明长河里永远的回音与对唱。

点评

文章笔触细腻,取材角度新颖,立意高,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文章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那个勤学苦练的女孩,更让读者看到了古筝的发展,感受到了琴音的韵味。 

(指导老师 廖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