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戎装终有卸 满腔赤诚绝不改


王丽萍

转眼离开部队已经十五年有余,最近总是回忆起在部队的点滴时光,尤其是刚参加的党校军训、走访的黄山部队,都让脑海中的军旅记忆瞬间鲜活,带着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出生于上杭古田,从小听着先辈们的故事长大,脚下的红土地浸润着先烈的热血,耳畔总回荡着老人讲不完的故事。他们说,当年闽西的山坳里,十七八岁的少年扛起长枪就跟着队伍走,村口的老榕树下,母亲们把布鞋塞进儿子行囊,只说“打胜仗,早回家”。那些带着硝烟味的名字和故事,像种子落在我心里——我总想象着自己也穿上军装,像他们一样挺直脊梁,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变成守护家国的力量。这份从小扎根的念想,让参军报国不仅是先辈的荣光,更成了我心底从未熄灭的向往。

2009年,我在同济大学读大二,得知为保卫世博会,国家要从上海60余所高校征召2000余名女兵后,果断报名并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世博女兵。当时班主任不是很理解,他并不认为因参军而中断学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今天的我很感谢当时自己的坚持,感谢那段军旅时光,它赋予了我人生独有的体验和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十八九岁的年纪,正是自由浪漫的时候,但部队的日常主要是训练,一遍一遍地重复一个动作,哨声就是命令,踢正步要分毫不差,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那段时间总想不通“为什么必须这样”。但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理解了:部队的严格纪律不是束缚,而是战斗力的基石。一次次的重复是集体意识的锻造,唯有一令一动、令行禁止方能如臂使指,在交锋中凝聚起摧枯拉朽的力量。

世博会开幕后,我们中队主要负责后滩大游客通道入园游客的安检工作。盛夏的上海闷热潮湿,入园高峰期一个班次四小时要弯腰起身五六百次,下值后累得直不起腰,但每当看到游客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用不同语言说着“谢谢”,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世博会期间,我们日夜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用默默坚持为盛会筑牢安全防线。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任务,基地集体荣获三等功,个人荣获嘉奖表彰,这些荣誉是对我们所有坚守最好的见证。

两年的军旅生涯匆匆结束,重返校园,同学说我眼神里多了份沉稳。我知道,这是军营刻下的印记——是站哨时练就的专注,是执行任务时磨出的笃定,是集体生活里沉淀的从容。曾经的毛躁被纪律磨平,冲动被责任替代。那段岁月虽短,却馈赠了比书本更厚重的成长,这份沉稳,是军营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毕业后,恰逢家乡开展人才引进计划,看到“家乡需要专业人才”的号召,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武警战士到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身份变了,但那种“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我已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五年有余,虽然岗位平凡,却同军营哨位般连着民生。精准规划每一寸土地,将学校、医院、菜市场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审批表里把好每一道关口,让居住环境更安全舒心。这份工作没有硝烟,却在勾勒城市肌理中守护万家灯火。就像当年在部队守护疆土,如今以笔为枪、以图为盾,把规划做扎实,便是对“守护人民”最质朴的践行。

有人问我,放弃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会不会觉得可惜?我总会笑着摇头。退伍时,老班长说过:“脱下军装,责任不能脱;离开军营,初心不能改。”忠诚担当是军人本色,服务人民是军人信仰。其实,报效国家从来不止一种方式,无论是在哨位上站岗,还是在办公桌前研究规划,只要心里装着家国,在哪都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一天工作结束,回家路上,看到路边宣传栏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我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仿佛又感受到了当年军装的重量。原来,有些东西从未离开——那份藏在心底的赤诚,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岗位,都不会改变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