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超的微型长征史诗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张佑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击溃敌人多少次围追堵截,战胜军事、政治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这一年时间里,毛泽东从长征前期跟着红军艰难行走,到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灵活地运动式行走,将万水千山踩在脚下。在如此艰难的长征途中,山,成了红军面前最主要的险阻之一,也成了诗人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最主要的意象。他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包括《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等五首诗词,都是以山为最主要意象的。
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以极其精练的小令形式,通过“山”的意象展现红军的豪情壮志与革命精神。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此三首词均以“山”字开篇,进而通过对山的动态描绘,呈现出山的意象,突现出山的三重境界,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第一首词中,一座座山就像一匹未下鞍的“快马”,被“加鞭”后一跃而起一往无前,“惊回首”才发现离天仅有“三尺三”。诗人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以加鞭的“快马”一跃飞奔至离天“三尺三”处才“惊回首”的动态图景,一气呵成地既暗喻红军在长征途中勇往直前,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又突出所翻越的山势之高险,离天只有“三尺三”。这样的动态描写凸显出红军不怕山高水险,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展现红军主动迎战困难,敢于将险恶的山水踩在脚下,勇于夺取最后胜利的壮志豪情。
如果说第一首词中红军所翻越的高山是冲天跃起的战马,那么在第二首词中,诗人则将红军翻越的群山比作冲进汹涌澎湃的江海的庞然大物,在其中奋力倒腾,卷起“巨澜”。这个庞然大物,其实就是英雄无畏的红军。它不怕急流险滩,也不怕激战鏖战,却如同酣饮,痛快淋漓。诗人将动态的山川赋予雷霆万钧之势,像江河一样奔腾,像海浪一样澎湃。“山”成了革命洪流,成了滚滚波涛,在暗喻红军长征的同时,也暗喻红军长征撒下的革命种子,将在人民群众中开花结果,人民革命战争的洪流将波澜壮阔,充分表达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词由动态转为静态,突出“山”顶天立地的本质:高耸入云,像锋利无比的宝剑,哪怕刺破青天,也锋芒无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正像擎天高山,在日寇入侵的民族危亡紧急关头,起着顶天立地、中流砥柱的作用。“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诗人化用《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典故中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昔者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也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词句,将共工喻红军,是敢于与敌人作殊死斗争的胜利者。这首《十六字令》则反其意以山喻宝剑,喻红军,巍然屹立,刺破青天,却天柱不折,终将胜利。
《十六字令》是极其精炼的小令。诗人毛泽东将举世瞩目、彪炳千秋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踏遍的万水千山,浓缩在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的三首小令中,使这三首小令成为微型的“长征史诗”,可谓精妙绝伦。这三首小令将红军长征走过的“山”从文人的传统咏物对象转化为历史主体力量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这三首小令无疑是其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美学典范,是红色美学的永恒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