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声:红色家书抒发抗战斗志


邱金声家书

廖素清

香兰同志:

前寄一信,谅你收到了,现在我因工作上之多,不能回来,谅你是知道的。我前信叫你所做的事情,我想定能做到,但希你给我一个答复?现寄来大洋伍元给你买书纸笔之用,望你查收为盼,同时望你加紧学习读书写字,在年假之时亦仍自己补习,力求进步为要。现我身体已好,特告,余无别事,以后再谈。

  邱金声于白沙

古历 十一月·十四

在龙岩博物馆的库房里珍藏着一件国家三级文物,即这封邱金声写给他妻子的家书。这是一封跨越时空,带着脉脉温情的家书,诉说着那段热血与柔情交织的岁月。字里行间,满是邱金声在即将奔赴战火纷飞的抗战前线时对爱人的殷殷牵挂。

1938年3月,山河破碎,风雨如晦,新四军二支队在龙岩新罗东肖集结完毕,奔赴苏皖抗日前线。邱金声,时任二支队三团副团长。开拔前,在白沙驻扎期间,邱金声除了给妻子的家书外,还给双亲大人带去了家书,信中字迹或许因匆忙而略显凌乱,却满含深情与坚定——

“双亲大人,敬奉二函,谅已诵悉。现乘交通之便并祝大人等玉体康健。刻下时局已有好转,和平合作已呈巩固曙光,与前时大不相同了,望勿焦虑是要。现在寄上大洋贰拾元以济开支,其他欠人之款,容后再寄。至于男之略病,已比愈好,勿念,现因工作之紧张,暂时不能回里,请谅之。我在芦溪寄给香兰父亲之信,是否有回复。如有之话,请原信寄来我处,以便再覆......”

昏暗的油灯下,邱金声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满心都是对家中年迈父母的惦念,可手中落下的笔,传递的却是对胜利的信念,他将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心底,只盼父母莫要为他忧心,因为他正为了家国的光明未来,奋勇拼搏。

邱金声,新罗区曹溪镇月山村人。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193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4月担任红军独立第八团团长。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1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白土(今东肖)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邱金声任第三团副团长。在皖南抗日前线,邱金声创造的“三三制”战术震动军界:三分之一兵力正面佯攻,三分之一迂回侧翼,三分之一发动群众破袭交通。当日军汽艇沿青戈江扫荡时,他带着敢死队泅渡奇袭,将敌军指挥所炸成火海。邱金声注意政治工作,总结红八团时期的工作经验,不断进行政治教育,指战员们发扬了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强敌。在挺进江南的一年多时间里,邱金声与其他领导同志指挥支队战士与日寇进行了119次战斗,毙伤日伪军3900多人,与兄弟部队合作,迅速打开了江南敌后的抗战局面,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然而,长期的征战和伤痛,无情地侵蚀着邱金声年轻的身体。1939年2月,邱金声因病在皖南太平县新四军军部医院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他对家人的深情,对国家的忠诚。

邱金声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他们的红色家书,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作者单位:龙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