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胜利那一日


吴有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大地举国欢庆!

这是自1931年9月18日以来中华民族经过14年艰苦奋斗,抗击日本侵略,以牺牲3500多万同胞,失去无数被掠夺的物资财产的惨痛代价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其教训与经验,以及战役事迹与战略研究,都载入史册与教科书,是为中华民族永远铭记。

1945年,我才7岁,读小学二年级,学校得知日寇无条件投降,全校师生欣喜万分,准备在家乡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游行活动。老师在家乡连城古街两处交叉路口,用竹木、松枝、柳条搭建起胜利凯旋门,装扮彩纸花朵、绣球、灯笼,显得喜气洋洋。衔上的墙面贴满庆贺抗战胜利、祝福中华富强,祈愿世界和平,严惩日寇战犯,清算日本罪恶等标语。全校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按班级环村游行,高年级有洋鼓洋号队、彩旗队、中美英苏法五国领导人像队;低年级则每人手执三角彩纸旗(上书各类标语)并跟随领队不断举旗呼喊口号,群情激昂又欢乐。村民也按房族,参加游行,有龙灯队、舞狮队、锣鼓队、十番队、鱼灯队,盛况空前,比欢度元宵还热闹。

那时,我虽幼小,编入了学校低年级的游行队列中,精神振奋爽快。此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8月15日,脑海中呈现的印记总是上述亲历的热烈画面。似乎自己永远是那个欣喜的小孩,还忆及那个年代的苦难社会的一些片段:

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东北三省被日寇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称为陪都;福建省政府迁到永安;厦门大学迁到长汀;长汀正在开建飞机场。音乐老师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其歌词与曲调至今也不能忘怀,仍萦绕在耳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的选择是战,还是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那可爱的家乡,才能够收回我无尽的宝藏。”

家乡的破旧寺庙中住着不少北方来的难民,拖儿带女,衣衫褴褛,乞讨为生。特别是有个穿着军衣残疾的中年男子,爬在地上手推饭箩行乞,每有给予饭菜或钱币,他都叩首到地表示谢意,令人同情。有人猜此为下火线无依靠的伤兵。

有一日,父亲去整地畦种菜,我跟去拔兔草。不久见天空二架日本飞机自连城方向往长汀飞去,父亲赶忙拉我到附近烂屋内躲避,免遭扫射。日后村里传闻连城与长汀两县城遭敌机轰炸,房屋与百姓损毁及伤亡惨重。

我家邻居有一老婶,其夫早丧而穷,其子替人征兵获得一些钱财维持老母生活。某日晚餐后,老婶来我家闲谈,见我便说“童言”最准,要我猜想她的儿子当兵什么时候会回家?我信口便说中秋月团圆时就回来!数月后,果真在中秋节那天老婶儿子回家,老婶衣裙裹着12个鸡蛋来家报喜。多家亲人也送礼去见兵哥哥,只见一身戎装仍在身上,笑容满面。

抗日战争期间的征兵制度,传闻独子不征,长子不征,可出钱买壮丁代征等规定。于是除适龄壮丁应征赴前线抗战外,更有卖身代征解穷困,盼望运气好谋得发迹路。也有无后裔的应征弟弟由有后裔的大哥去应征的。出征后,母盼子归,妻盼夫归,期望早日消灭日本鬼子,求得安居乐业。这种军家全村有20余户,当时约占户数的六分之一。

1940年左右,家乡来了一批潮州女子,据说是县内人到潮州经营纸业者带回来的。当年日寇侵入福建与广东沿海,当地百姓处于饥饿与人身安全威胁,特别是妇女更有安全不保的忧虑,有诚信的商人把她们接纳转到相对安全的闽西山区,自然乐意。诚然,她们后来成为山区妻室中含有沿海城市气息的一道风景。她们操潮汕口音,会织羊毛衣帽,会写信唱歌,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家乡有30多家潮州妻室,1950年起,她们的子女陆续找到远亲。

家乡古民居墙上,当时有许多抗日宣传画,以及标语,记忆深刻者有:画着一群凶恶的日寇前,有一带眼镜黑胡子的军官,将军刀刺向地球,地球上是“海棠叶”形状的中国地图。意涵日本军国主义要武力占领中国,国民将成为刺刀下的奴隶。还有画着一个雄壮的戴着钢盔帽的中国士兵,抱着一枚炮弹推向炮膛,前方是烟雾中被轰翻的丢下枪支的日寇。又有画着一队英勇战士,在红旗引领下威武前进抗敌。也有画着一个戴着斗笠的农民手持镰刀,抱着一捆稻谷,稻穗饱满下垂。两旁写着:努力生产支援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标语一般是:“抗战到底!最后胜利是中国!”“中美英苏大同盟,实现世界永久和平。”“消灭万恶日本鬼子”“打倒汉奸卖国贼汪精卫。”......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正在幸福奔向90高龄的途中。我辈人生体验过抗日战争的危难悲痛,体验过新中国建立的解放洗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培养励志,以及全身心参与,如今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力富强,令世界瞩目。80年来的变化可谓天渊之别,在历史对比中,知国家的兴替原因,知胜利与幸福来之不易,知崇敬英勇又勤俭的军民,知感恩领导国家前进的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及智慧刻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系连城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