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活态传承耕读文化 古村孕育文明新芽


龙媒体记者 郭娇妍 通讯员 张铃

盛夏时节,连城县培田古村,只见老人摇着蒲扇听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怡然自得。孩童在村口嬉戏玩耍,天真烂漫。门前屋后,推门而出可见丰沃稻田,一幅闲适悠然的山村图景。春日研学少年们赤脚弯腰插下的青翠秧苗,一个个耕作场景正是培田古村落为“耕读”二字注入的鲜活注脚。

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古村落建筑群,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较好地保存了明清风貌,属于典型的客家建筑。村中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保单位,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现如今,拥有八百年历史的培田古村落正开展“文化会客厅”建设,将散落的古建明珠串珠成链。锄经别墅化身为农耕器具展示馆,南山书院的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而“天下粮仓”展馆内,一枚枚古老的粮印、一张张泛黄的粮票,默默见证着农耕文明的千年足迹。

当废弃的老粮站遇见艺术的灵感,一场蜕变悄然发生,这个故事得从一个人开始说起,项惠斌,这位从深圳归乡的福建师范大学的美术生,怀抱着“让更多人走进培田、了解培田、爱上培田”的决心回到家乡,与伙伴们将荒废的旧粮仓点石成金,变身为3300平方米的培田美术馆。这个空间不仅是艺术殿堂,更成为汇聚近百名文化人才的孵化器。“我们想通过美术馆联结当地匠人、归乡游子、自由艺术家,让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再造。”项惠斌在美术馆启动了“艺术家驻留计划”。

众创空间、社交空间、私享空间......“美术馆作为专业的艺术机构,给了文化创作者充足的驻留空间。”项惠斌表示,美术馆就像是培田村的“经纪人”,是培田文化的展示和转化窗口,目前已吸引20位艺术家长期驻扎古村,还有更多艺术家旅居培田。美术馆开馆仅一年,便举办了40余场活动,吸引了2万多名国内外游客,其中年轻人身影络绎不绝。影像、陶艺、竹编在此交融,“一米山禾”“溪山窑”等文创品牌破土而出,二十余位艺术家在此长驻——八百年古村与当代艺术,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项惠斌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正倾力打造一座独特的种子图书馆,“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皆藏种于民。种子是家庭与村庄的生命之源。”在他心中,老种子恰如珍贵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明之根,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萌发新芽。

从锄经别墅的犁铧到美术馆的画笔,从春耕节的泥泞田埂到种子图书馆的希望胚芽,培田村以“民间故宫,耕读传家”为魂,通过整合“有形”文化物理空间与传承保护“无形”的乡愁文脉相结合,依托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紧扣“民间故宫 耕读培田”主题,深度挖掘“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精髓,实施“乡村文化阵地‘1+N’建设、乡村文化气质提升、乡土文化活动惠民、乡土人才培育和乡村文化业态培育”等五大行动,全力打造集古村保护、文化传承、教育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新地标。

记者手记

培田以“文化会客厅”为轴心,整合“有形”与“无形”资源,让古老建筑与当代艺术实现对话,农耕体验与文化研学相互融合,既留住了乡愁,又吸引了四方游客,让这座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不仅是“客家庄园”,更是传统与创新共生的乡村文化新地标,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