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水仙从“小众”迈向“大产业”


本报讯(通讯员 陈惠 刘素惠)近日的一个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漳平市南洋镇梧溪村的茶农李发金已经穿梭在翠绿的茶园中,仔细查看着茶树的生长情况。“现在正是夏季茶园管护的关键期,除草、修剪、施肥一样都不能马虎。”他边说边熟练地修剪着茶树枝条,“这些工作做好了,秋茶的品质才有保障。”

在李发金身后,连片的茶树整齐排列,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片曾经因粗放经营而效益低下的茶园,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见证着漳平水仙茶产业从“小众茶”到“金名片”的华丽蜕变。

漳平水仙茶作为乌龙茶类中唯一的紧压茶,以其取材自然生态、制作工艺独特、茶汤金黄透亮、茶香似桂如兰的独特品质闻名。然而在十几年前,零散粗放的种植模式、散漫的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无序,让这一特色产业一度陷入低谷。低谷时全镇种植面积仅5000多亩,年产干茶仅20万公斤,年产值仅80万元。2006年,南洋镇率先推行生态种植理念,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品牌打造“组合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走进漳平市的茶园,满眼尽是整齐的茶垄,茶农们正忙着进行茶园管护,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在政府的引导下,漳平市走出了一条“三茶”统筹发展的特色之路。在茶文化方面,水仙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培育了41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包括1名国家级传承人。积极推动水仙茶参赛参展参会,如每年举办“水仙王子”“水仙公主”评选活动,持续深挖水仙茶文化、讲好水仙茶故事、打造水仙茶品牌,收获了一系列荣誉喜绩,相继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等国家级茶产业名片。在茶科技方面,全市建设了7733亩绿色有机茶园认证基地,推广“以螨治螨”等绿色防控技术,漳平市更获评全国绿色原料(茶叶)生产基地。在茶产业方面,通过制定《漳平水仙茶加工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茶展,漳平水仙茶品牌价值已达27.15亿元,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荣誉。

产业兴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水仙茶园总面积5.7818万亩,产量2738吨,实现农业产值2.6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8.51亿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茶产业正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大用山茶园,别具特色的茶宿吸引着来自沿海城市的游客,游客可以体验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漳平赏花品茶踏青休闲之旅”更是入选了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这种“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更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漳平水仙茶文化。“我们要让每一片茶叶都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漳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漳平市将继续深化“三茶”融合,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小众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在绿水青山间飘荡的缕缕茶香,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

编辑手记

一片茶叶的蜕变,始于田间地头的精心管护。从粗放管理到生态种植,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经营,茶农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嫩芽,更是一个产业的希望。从5000亩到5.7万多亩,从80万元到8.5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数字背后是生态种植理念的生根、“三茶”统筹的发力。非遗技艺的传承让茶香更悠长,绿色防控技术让茶叶更纯净,文旅融合让茶园成了风景线。这片叶子,曾困于粗放经营的泥潭,如今带着茶农的期盼,在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上,酿出了乡村振兴的甘甜。每一片茶叶的蜕变,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