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红色调研的溪北传承
■龙媒体记者 谢秋煌 陈厹捷
“张博士,我们上一茬种的薄皮小西瓜容易裂开是什么原因?”
“养护期间蓝莓要怎么修剪,以后更好挂果?”
15日,在上杭县才溪镇溪北村的乡村文化会客厅里,驻村乡村振兴特派员张剑亮博士一边回答村民关于果蔬种植注意事项的询问,一边及时将这些问题记录到电脑里。这是张剑亮的调研记录,也是溪北村将调查研究“传家宝”与文化会客厅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从毛泽东同志三进才溪写下《才溪乡调查》,到习近平总书记三到才溪调研指导,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如今,溪北村以文化会客厅为阵地,让“问计于民、谋策于实”的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0多年前,老支书林连英正是靠着“找专家、问商贩、试种植”的调研,在溪北村种下第一片脐橙“试验林”,让村民告别了“喝不上稀饭”的穷日子。如今,溪北村种植脐橙1700多亩,年产量达1100多万斤,产值约3000万元,成为当地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溪北村还摘得“国家级脐橙栽培示范区”荣誉称号。
然而,随着农特产品市场的不断变化,脐橙产业面临老化、附加值低等痛点,村“两委”果断沿用先辈经验,开启调研破局之路。
“我们打算组织果农到浙江学习先进经验,邀请农科院专家开讲座,打造“赏花+采摘”农文旅融合项目,增加农户收入。”对于脐橙基地未来的转型规划,溪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雷建福目标清晰,规划已然在胸。
“农学博士张剑亮在上杭种的七彩小番茄,市场反响热烈。他有技术,我们有‘才溪红’农业发展合作社的底子,就想着把他请到溪北,搞特色农业种植。”雷建福笑着透露,为了请来张博士,他多次登门拜访,还一同开展前期调研评估,最终促成智慧果蔬基地落地溪北,成为溪北村“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党群共富示范带的主力军之一。
2024年,乡村文化会客厅创建工程实施以来,溪北村以村中的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托村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底蕴,以“模范才溪 共富溪北”为主题,科学谋划乡村文化会客厅“1+N”布局:以“溪北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初心广场、智慧果蔬基地、鸵鸟基地、林下养蜂基地、脐橙基地、灵芝种植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雷氏宗祠等多元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这种布局的背后,是“红色基因铸魂+传统文化赋能+集体经济造血”的深度考量。
乡村文化会客厅建成后,村民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对话、分享信息。张剑亮也经常在会客厅中与种植户做技术交流,有他在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常常变成农事培训课堂。在互动中,他与村民的关系愈发亲近、融洽。“在这里,大家都很放松,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拉近彼此距离。”这是张剑亮最真切的感受。
文化赋能的背后,聚力的还有各类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动。“福小宣·岩讲家”星火讲师团宣讲活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龙岩市道德典型“岩讲家”百场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才溪镇青年读书分享会、“福迎新春·童续传承”写春联送福字传统文化活动、公益电影放映、“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做宣讲、学党史、传文化、过佳节、扬新风、做服务”系列活动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在会客厅相继上演,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单一模式变身功能多元的乡村文化会客厅,从传统脐橙种植到“农文旅”融合发展,溪北村的蜕变印证着一个真理:调查研究,是谋划事务的根基,是成就事业的良方。如今,才溪镇以溪北村为样板,按“一带三片区”模式打造全域文化会客厅,“一带”:指的是与旧县镇串联打造“红色记忆・多彩乡村”文化特色带;“三片区”:是建设溪北、下才、曾坑三个片区文化会客厅,进一步激活发展潜力,让红色调研精神辐射更广。
记者手记
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历经岁月洗礼,始终一脉相承、代代延续。文化会客厅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扎根泥土、贴近民心。当调研的脚步踏遍村巷,当群众的声音融入发展设计,调查研究“传家宝”在乡村振兴路上留下了生动注脚。那些在调研中记下的需求清单、聊出的心里话,最终都化作会客厅里的一景一物、一功能一服务,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